《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八十四——亟疾苛察
(2024-01-15 06:58:25)《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八十四——亟疾苛察
亟疾苛察,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意思是惩戒手段急剧猛烈,以苛刻烦琐当作明察政事的方式。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篇曰:“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篇中说道:“过了很久,张释之才走上前说道:‘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一位德行端正的人。’张释之又问:‘那么东阳侯张相如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皇上又说:‘他也是个德行端正的人。’这时张释之说道:‘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德行端正的人,而这两个人在议论事情的时候都不善言辞,陛下这样做难道是让人们效法啬夫喋喋不休、伶牙俐齿吗!况且秦朝重用那些舞文弄墨的官吏,官吏们争着用办事迅速和监督苛刻来比较高低优劣,可是这样做的弊端是空具官样文书,而没有发自内心的恻隐本质。正因为这样,秦朝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所以逐渐衰败,皇位传到二世,天下便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只因为啬夫能言善辩而对他破格提拔,我担心天下人受这风气影响而争着施展口才却不务实质。再说,身处下位的人效法上位者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迅速,因此,对于一切措施,千万不能不审慎对待啊。’文帝说:‘很好。’”
成语的背景和张释之有关。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方城)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拜为谒者仆射,升至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擢升为廷尉。景帝时,任淮南相。他在任廷尉时,执法严明。 弹劾太子、县人犯跸、玉环窃案、天下无冤的执法事迹流传后世,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张释之还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有着重要贡献。他公平公正、刚正不阿、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为目的,敢于给统治者进谏的大无畏精神,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今中国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张释之执法如山的胆略和为官执政的才智,以及聪明睿智,既被美誉为中国理想循吏典范,又成为庶民拥戴、官吏并尊的偶像。朱元璋曾评价张释之:“历代任斯职者,独汉称张释之、干定国,唐称戴胄。盖由其处心公正,义法平如,狱以无冤,故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