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六十七——狗吠之惊
(2023-12-29 17:21:48)《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六十七——狗吠之惊
狗吠之惊,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吠:狗叫;惊:惊吓。比喻小的惊吓。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篇曰:“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茏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篇中说道:“如今朝廷想要招降南夷,使夜郎国来朝拜,降服羌、僰,攻取濊州,建置城邑,又深入匈奴,烧毁他们的茏城,议论的人都赞美这个打算。这是做人臣的利益,不是天下的长远谋略。如今中原地区没有狗吠的惊扰,而外面为远方备战所牵累,使得国家凋敝,这不是养育民众的办法。去实现无边的欲望,让心意畅快,和匈奴结下冤仇,这不是安顿边疆的办法。结下祸害而不能解除,停止战争而又重新兴起,让近处的人愁苦,让远处的人惊恐,这不是能够持久的做法。”
成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公孙弘。他曾出任西汉丞相 年轻时,为薛县狱吏,因罪免职,以放猪于为生。建元元年,授博士,奉命出使匈奴,不合圣意,因病被免归。不久进策甲科,拜博士,待诏金马门,出任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年),迁御史大夫,说服汉武帝专奉朔方郡,停止东海和西南夷的战事。元朔五年(前124年)十一月,正式拜相,成为汉朝首位布衣丞相,册封平津侯,是西汉建立以来,首位以丞相封侯者,开启“以丞相褒侯”的先河,打破了以贵族为主的统治阶层的封闭性。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时,因病辞职,没有得到批准。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去世,终年八十。 著有《公孙弘》十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