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二十四——崇论宏议
(2023-11-15 08:55:19)《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五百二十四——崇论宏议
崇论宏议,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崇:高。宏:大。本义是指高明卓越的议论。后解释为高明的见解或超出一般的议论。也用作“崇论闳议”。
《史记·司马相如传》篇曰:“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史记·司马相如传》篇中说道:“况且贤能的君主登临大位,难道只是处理琐碎的事物,拘泥于文字,被流俗所牵制,沿袭古代的传说和记载,取悦当世而人云亦云吗?一定会有崇高的理想、宏大的议论,开创基业传承后世,作为子孙后代的规范。所以四处奔走而能包容万物,勤于思索而与天地同列。况且《诗经》不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领土;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因此寰宇之内,八方之外,德化浸润漫溢,有生命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恩泽,贤能的君主就会以之为耻辱。”
这段话为司马相如所说。这是他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所作的发言,其中就谈到了帝王的素质这个话题。司马相如倒也不回避,直接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对其要求必然很多,其中就应该要有超过一般的认识和见解,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宏大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