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四十五——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2023-08-17 07:25:01)《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四百四十五——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语出《史记·伯夷列传》。成语的原意是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后被引申为普通人因为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
《史记·伯夷列传》篇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史记·伯夷列传》篇中说:“伯夷、叔齐虽然也是贤明的人,但也要有孔子的称赞才使他们的名声更加显著。颜渊刻苦好学,也是因为跟随夫子,才使他的德行更加彰明。居住在山林洞穴的隐士,有的名声显达,有的则默默无闻,这都与时机有很大的关系,这样的人如果名声被湮没而没有得到称颂,真可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啊!居住在乡里的人,要想磨砺自己的德行、树立美好的名声,假如不是依附于那些青云之上的人士身后,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声名广泛地流传于后世呢?”
成语出于《伯夷列传》,也是《史记》的首篇。《史记》共七十列传,太史公把《伯夷列传》列为首篇,一定有他独特的考虑。那就是从谋篇布局角度出发,让《伯夷列传》对列传部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了他给伯夷作传的初心:“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所以此篇列传,作者重点想传的是“义”和“让”的精神。
钱钟书在论及此篇时认为,太史公的笔墨多落在感慨和议论,所谓“牢骚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而不能者。”这个观点是切中要害的。试想,我们今天读《史记》,到底是为了读什么?除了了解有关史实和背景,搞清楚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外,还有一点是绝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懂太史公的一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