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二十一——漏瓮沃焦釜
(2022-12-24 08:00:31)《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二百二十一——漏瓮沃焦釜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篇曰:“王创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篇中说道:“齐王建即位六年后,秦国攻打赵国,齐国和楚国出兵救援赵国。秦国谋划说:‘齐国和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如果它们关系亲密,我们就撤军;倘若他们关系不好,我们就继续进攻。’赵国缺少食物,请求齐国支持些粟米,齐国没有答应。周子说:‘不如答应赵国的要求以让秦军撤退,不答应赵国的要求秦国就不会撤军,这样的话,秦国的阴谋得逞,齐国和楚国的计谋就会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就像一面屏障,就好比人的牙齿有嘴唇作为屏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如果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和楚国身上。而且救赵的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
成语有关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七雄争霸,但秦国已经显露优势。而且从谋略上来说,秦国采用的是“连横”之策,希望通过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一拿下六国。而中原六国表面上采用“合纵”之策,联合抗秦。但实际上这种联合没有太强的约束力。秦国看透了这一点,试图对六国实行各个击破。它先拿相对弱小的赵国下手,以观察齐国和楚国的态度。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名叫周子的齐国人,是齐王的谋臣。他以赵齐两国接壤为由,建议救赵。但齐王不听。秦国终于在长平攻破了赵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