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一百四十五——海市蜃楼
(2022-10-09 07:02:15)《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一百四十五——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语出《史记·天官书》。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或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后也多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史记·天官书》篇曰:“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史记·天官书》篇中说道:“所以象征北方夷狄的云气,就像畜群和穹庐的形状;象征南方蛮夷的云气,就像舟船和幡旗的形状。那些要发生水灾的地方,有军队溃败的战场,国家破灭的废墟,地下埋藏钱币,金银财宝等处的上方,都有相应的云气,占卜的人不可不仔细观察。海边的蜃气会出现楼台景象;空阔的旷野也能有宫阙的图像浮现于气上。可见各地的云气能呈现各地山川和聚集人群风貌的表象。”
《天官书》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有关星象、天体等,古人很早就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譬如,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再譬如,我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史学家司马迁正是对这些零碎的研究成果,经广泛收集,再作了认真考证,终于形成了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在了《史记·天官书》中。
和成语有关的天象,就是在雾气中,由于太阳光受到云气的折射或反射,会在云气中出现七彩云霞等,人们称之为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