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二十二——冒天下之大不韪
(2022-04-14 10:08:58)《左传》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二十二——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冒:不顾。不韪:不是,错误 。成语的意思是公然去做被天下人认为是最大的错事。
《左传·隐公十一年》篇曰:“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此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左传·隐公十一年》篇中说道:“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会失去郑国了。不思忖自己的德行,不考量自己力量,不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不责问有过错的言论,不明察有罪的行为,犯有这五大过错而去讨伐别国,其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
这段话是左丘明发表的感慨,是针对息国而发。有关的背景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郑国只是一个小国,但它依仗自己是周王室的近族,地理位置又很重要,还真威风了一阵子。对待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它多方周旋,能屈能伸,尽力跟他们搞好关系;而对待周围的几个小国,却常常摆出一副长者架势,轻则教训一番,重则大兴问罪之师,甚至干脆把它灭掉,完全是强硬的霸主姿态。郑国的这些做法遭到了很多国家的反对,但是因为当时郑国的实力很强,一些小国也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当时还有个息国,是郑国的一个邻居小国,也是姬姓,说起来两国也算得上是兄弟之邦。这个息国的实力要比郑国弱得多。但息国是侯爵,因此有些目中无人,偶尔也出去欺负更弱小的国家。他也根本不把郑国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制造事端,找郑国的麻烦。
有一年,郑、息两国又因为一点儿小事起了争端,但是两国都不肯吃亏,所以矛盾越闹越大,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息侯本来就看不起郑国,认为自己的爵位比郑伯要高,区区郑伯怎敢和自己过不去,所以一看事情发展到了这步田地,也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事端,直接就率领大军奔赴郑都。郑国当然不甘示弱,在国内积极备战,还没有等到息侯军队进到郑国的边境就把它打了个落花流水!息侯被打败之后很是气愤,但他根本就没仔细想想,那时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完全靠的是实力,哪里是靠什么爵位。就连周天子也得看这些诸侯国的脸色过日子,更何况一个小侯爵?
左丘明就此事发表看法,他认为息国很快就会灭亡。因为它犯了五条禁忌(即所谓的“五不韪”):第一是不度德,就是不衡量一下自己有多大的德望;第二是不量力,不考虑自己有多大的实力就出兵;第三是不亲亲,就是不想一想自己和郑国原本是同姓兄弟,不顾及亲情;第四是不征辞,就是不想一想有什么正当理由就出兵;第五是不察有罪,就是不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过失。犯了这五大忌,被打败也就理所当然了。从上面的这几条禁忌来看,息国出兵郑国可真是做了一件普天之下所有人都觉得不对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