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十三——明耻教战
(2022-04-05 09:36:40)《左传》中的成语解读之一百十三——明耻教战
明耻教战,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明白,这里有使明白的意思;耻:耻辱;教:教导。成语的意思是,要教导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并以此教导他们去英勇作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篇曰:“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篇中说道:“要教导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并以此教导他们去英勇作战。”
有关的史实是这样的,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一味奉行所谓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战败受伤,宋司马子鱼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评说,认为宋襄公的行为中,就包括了“明耻教战”在内的重要军事原则。所谓“明耻”,是说士兵应该树立荣辱之心,具有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荣耀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明耻教战”后来逐渐演化为古代兵家将帅治军的重要传统。
越王勾践就说过:“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即是说作战不以立功为荣,在战场上遇到祸难便逃避,这样的士兵是不能作战的。《吴子》也强调,治军首先要“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其他如《孙膑兵法》《黄石公三略》等书都以道、德、仁、义、礼作为激励士卒的根本信条。岳飞、戚继光等名将也把道德观、生死荣辱观用来教育部队,培养将士的勇猛的忘我精神,作为建设一支“威武之师”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