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标签:
巧言褒义论语仁爱之心孔子文化 |
分类: 学论语 |
〖原文〗
〖释意〗
巧言令色,鲜仁矣。
哪句好?
巧言、令色,仁鲜矣。
那是褒义了 反传统啊
是啊
仁从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
Q是摘的菜根谭?菜根谭菜,不说也罢
猪肚兄说关键是 这个矣字
孔子说:“有意地追求奇巧的言辞,有意地显示和悦的表情,那么,这个人的心里很少能真正有仁道!”
说解:
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必然是有意讨好别人,不是有私心,就是言过其实。我们有必要精心地设计自己的言辞去讨好别人吗?当我们精心设计的时候,虚伪之心已经开始潜滋暗长了,我们就已经开始蒙蔽自己的本性了;当我们有意去讨好别人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得不到的两种可能性,违背本性去得到好处就无法长久,为了得到好处而去讨好,当得不到的时候,必然会有怨恨或失望之心。
不是发自内心而是皮笑肉不笑的人,不会有真情实感,常常是内外不一致的。发自内心的笑,不需要矫柔造作,不需要花费心思去惨淡经营,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李白为什么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因为“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许我们达不到“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邪恶地步,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性和良心去奉上自己违心的笑脸,这样的笑脸岂不可悲甚至可憎吗?这个道理很简单,只要“推己及人”的想一想就知道了。
花言巧语、皮笑肉不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仁爱之心呢?他们的心中只能是为了得到个人的名利而储存虚伪甚至奸诈。没有仁爱之心,又怎么能靠得住呢?当虚伪遍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骗人者,同时又可能都是被骗者,我们还是讲究表里如一吧。
矣做感叹词外还有什么实意?老青说说这句吧
矣:详细字义
〈助〉
1.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2. 表示完成时态 [already]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3. 表示坚决、肯定 [indeed]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4. 确实 [really]。如:吾老矣
5. 表示感叹 [how]。如:毒矣哉;大矣哉
哪句话?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个人如果能真的活用这句话,肯定能当大任!
青长给说说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句有意思。
是不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若能 对待任何人都 巧与言 令与色
这样就肯定能做到 仁,那这里 巧言令色 -----是褒义
就和佛 说万法一样 ----佛应当善于 巧言令色---只 要度人 就是行仁。
巧言即妙语,令色即时势,识大势,能巧言,就能说服人,当正官也要实践这句话,只要心不贪就行,当恶官也要实践这句话,只要能拍准马屁就行。现在流行的就这玩意,信不信由你。
嗯,那后半句呢,鲜:新鲜OR少有?矣:这里应是表示肯定的叹词。
不杀身即成仁,能做到这句话,也就就成仁了,这个仁是你自己定义的,跟别人无关。所以,对自己是大大的仁义致尽了。
鲜矣仁:当下直观、学行直指仁心?
绝对不是指仁心,是指当势流行门道,即褒义的仁。
那就是仁鲜矣的倒装句了,仁还是大道的意思,仁之大道新鲜活泼流行当下穿越时空。
中国文字太复杂,越讲越糊涂的。
巧言令色,仁鲜矣。巧言妙语适当下,声色表演合时令,仁之大道才能新鲜活泼、流行现世、穿越时空。
谢谢老青,目前这样理解已很不错了。再悟!
巧言一辞在论语中一共还另外出现过两次,则除此处及公冶长篇之外未出现于论语其它篇章。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卫灵公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二处应亦是与本章的巧言令色相同的,是指有目的、不诚恳、不合宜的巧言。
猪肚:“言善言,色善色“、“巧言即妙语,令色即时势,识大势”,解得妙,这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衍生注解,要善于以其位次而位次之,是为“仁”。
“仁还是大道的意思”,“绝对不是指仁心”,两位学长点明了孔子的“仁”,千百年为之糊涂的“仁”。孔子的“仁”与“心”是相对独立的,更不是“心”的定语,而浩瀚如海的儒学言论大多是以“心”论“仁”,误入歧途,反过来又以所谓的“仁”制“心”,搞出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来禁锢人心,更是贻害千年。
矣。肯定的语气,孔子眼中的“仁”为无增无损的大道,哪能用多少来称量?孔子恰恰是要强调“言善言,色善色“的位次之善,而自古把“鲜”做为”少“来解,那是以“心”论“仁”的缘故。绝顶聪明的古人为什么犯下这些糊涂呢?这里的意义可大了去——这个现象彰显出孔子和论语的命门所在。
孔子和论语解决了道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心的问题。解决不了心的问题,就意味着孔子阻止不了以心释道,以心释道可以释出万千道,”这个仁是你自己定义的,跟别人无关。“就是这个意思。而以心乱道成了中国千百年来历史的现实。心,就是论语边界的”权“。何以权?这恐怕就是缠师的一番苦心所在。
原来有、曾之祸,非有、曾一己之过,孔子有更大的责任啊。
巧言令色足恭:“恭”,和“色”、“言”能并列吗?而“恭”恰恰是对“色、言”的形容。古今的断句都是:巧言、令色、足恭,把巧言令色和足恭同类化了。
假如孔子的意思是“巧言令色得过分恭顺(不合事实),。。。耻之。”,那么用古汉语应该如何表达?能用“巧言令色足恭”这样的句式吗?有无比这更标准的表达?
如果猪肚的这个命题成立,那么,“耻之”的“之”是指“足恭”
同样,【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言可正德亦可乱德,孔子意思是不能巧言乱德;小不忍的“忍”字,应当不是现在所解的“忍耐”,忍,刃心,则孔子的意思是在细节小事上不能摒弃巧言乱德的行为的话,则乱大谋。
巧言可以乱德,也可以正德,而且巧言令色才能让大德大道鲜活,巧言令色,仁鲜矣。难道木讷如番薯才能让大德大道鲜活?笑话。比如说,对我们的抗震精神,假如不用最好的表达和渲染来鼓舞社会,难道要遮盖起来,象鲁男人一样专抠臭脚才是最好的办法?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断句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用句号隔开成两句话,把孔子当成说话东一句西一耙的老疯子,实在没办法就解释为小事不忍耐那些“巧言乱德”则乱大谋,变成胡扯了,变相鼓励大家小偷小摸,或者在“小偷你们不要怕,尽管来偷我吧,我是专门捉杀人犯的,我会忍耐的”的思维里自渎,可笑。
更有甚者,“小不忍则乱大谋”沦落了权术厚黑学的武功秘诀,可见人心啊,可以让佛下地狱让鬼上天堂。你说什么是佛???
君子仁行,光巧言令色是不够的,虽然巧言令色可以鲜仁。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利齿雄辩者,难道只有颜回吗?潜台词就是,我唯一满意的高徒颜回,除了能言善辩,还有其他重要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