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韩姓的几个问题

(2020-02-05 18:45:52)
标签:

转载

好文章,转了

                       关于韩姓的几个问题

                             ——以韩棱为中心

                              潘民中

 

【摘要】中华韩姓源于战国末年韩国被秦所灭,其宗室以国为姓。汉初韩王信后裔为韩姓主脉。韩姓郡望有三,颍川是其根本。韩愈系韩棱裔孙,今河南省舞钢市庙街乡韩棱故里是韩愈祖籍所在。

【关键词】韩姓  起源  郡望  韩棱  舞钢

 

东汉政治家韩棱的故里在今河南省舞钢市庙街乡。庙街乡大韩庄西老金山东麓有韩姓世代祭祀的韩棱墓在。韩棱在韩姓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本文以韩棱为中心讨论韩姓的起源、郡望和脉延。

                 姬姓——韩氏——韩国——韩姓

我们知道,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分称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用来别婚姻的;而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用来别贵贱的。这正如有专家研究的,西周铜器铭文所见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且几乎都从女旁;而所见氏则在300个以上,且少见女旁。直到秦灭六国之后,尤其到了西汉年间,姓、氏才合而为一,成了我们今天的姓。那么,在春秋时代出现的“韩”是姓呢,还是氏呢? 对此,有关典籍说得很明白,是氏,而不是姓。韩氏的姓为“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韩氏出自姬姓。晋穆侯费少子曲沃桓叔成师生武子万,食采韩原,生定伯,定伯生子舆,子舆生献子厥。从封,遂为韩氏。”说其出自姬姓,是因为获封第一世晋侯的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唐叔虞。《史记·晋世家》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唐叔虞的儿子姬燮“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晋穆侯姬费是晋侯姬燮的第八世孙。《通志·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周同姓国》也称:“韩氏,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晋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足见“韩”为氏,其姓为“姬”。

公元前403年(周威王二十三年、韩景侯六年),世为晋卿的韩氏同赵氏、魏氏分晋而立,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其国号是以韩氏之“韩”为称的。韩国公族的姓仍为“姬”。“韩”成为韩国公族裔孙的姓,是180年以后的事情。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不久,汉又一统天下。作为维系周王室宗法体系重要标志的姓、氏制度,终于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王子王孙无不沦为庶民。先前代表贵族高贵出身的“氏”已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符号的作用,与先前用来别“婚姻”的“姓”已没有任何实质性区别,自然也就失去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乎姓氏遂合二为一。因此,明顾炎武在《日知录·姓》中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又说:“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中也说:“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而不知有姓久矣。以氏为姓,遂为一代定制,而后世莫能改焉。”

近些年,河南学人在研究起源于豫省的姓的时候,每每将“韩”姓摈弃于外。说其有理也似乎有理,因为“韩国”的韩确是源于晋穆侯少子桓叔成师之子武子姬万食采于韩原,而韩原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境。说其乏理也不无根据,因为“韩”成为姓是秦灭韩以后的事情。韩国灭亡了,韩国公族的裔孙们便以国号为姓。《左传疏》就说:“韩为秦所灭,复以国为姓。”而自公元前403年韩景侯参与分晋立国,韩国的国都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到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其政治中心一直在河南境内。为什么不能说以国为姓的“韩”姓起源于河南呢?

我们说,韩姓的形成经过了从姬姓到韩氏,再从韩氏到韩国,又从韩国到韩姓的漫长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韩姓,源于韩国灭亡之后,其公族裔孙以国为姓。它根于河南。

                      颍川——南阳——昌黎

韩姓自汉至唐,先后在颍川、南阳、昌黎形成望族。故言韩姓郡望,必称出自颍川、南阳、昌黎。颍川成为韩姓郡望,是因秦灭韩置颍川郡,郡治在韩国故都阳翟。后来的新都新郑也在颍川属下,失去贵族身份的韩国宗室多聚居于此。公元前207年,刘邦受命西击秦,至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境内)使张良以韩司徒徇韩地,得故国宗室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入武关。信参与灭秦,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又从攻项羽。西汉开国,刘邦正式与韩王信剖符,使其王颍川。韩王信有子名颓当,文帝时获封弓高侯。吴楚反时,韩颓当功盖诸将。其后有裔孙名韩说、韩增。韩说武帝时以校尉衔击匈奴,有功,获封按道侯;韩增征匈奴,出云中,立大功,封龙额侯,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至王莽时享国不绝。《汉书·魏豹韩王信田儋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杰相王,唯魏豹、韩王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乎!韩氏自弓高侯显贵,盖周烈近欤!”

南阳成为韩姓郡望,在东汉、魏晋时期。西汉末年,韩增儿子韩骞避王莽乱,从颍川移家赭阳,又称堵阳(在今河南方城),属南阳郡东汉后期其裔孙韩术为河东太守,术子韩纯为南郡太守,纯子韩暨魏明帝时官至司徒,薨谥恭侯,其裔孙至西晋仍显贵。

昌黎之为韩姓郡望,在唐代最响亮。溯其渊源,系东汉南郡太守韩纯之裔孙有韩颖者,在后魏官从事郎中,其子韩播徙居昌黎郡之棘城县(在今辽宁义县),后裔世代为官于北朝之北齐、北周及隋,到唐代大为显赫,出了两任宰相。韩休相玄宗,韩滉相德宗,成为名副其实的当朝望族,引得颍川、南阳出身的韩姓人物争相以昌黎为郡望。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韩姓族人显望于不同的地方,但追根溯源都出自汉初颍川韩王信一脉。

                韩王信——韩颓当——韩棱——韩愈

韩王信是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宗室,《汉书·韩王信传》称其为“故韩襄王孽孙”。韩襄王姬子仓,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96年在位。其后历釐王、桓惠王,至韩王安在位之第九年即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秦末起义,项梁立六国后,于韩国立韩王安的儿子横阳君成为韩王,项梁死,韩王成无所依。项羽分封诸王时,韩王成无功不得封,有怨言,被项羽所杀。韩王信追随刘邦攻秦击项,多战功。汉朝开国,刘邦定封信为韩王,王颍川。《史记》、《汉书》所载“韩王成”、“韩王信”中的“韩”,是刚刚亡去的故国的国号和所图谋恢复的旧国的国号。严格地说,在秦汉之际,刚刚亡去故国的韩国宗室还没有明确以故去的国号为姓。以韩为姓当是韩王信子辈的事情。应该说,韩王信的儿子韩颓当才是以国为姓的韩姓的得姓始祖。

韩颓当之后在东汉一代最辉煌的应属韩棱家族。《后汉书·韩棱传》载:“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颓当之后,世为乡里著姓。”其故里今属从舞阳分置出来的舞钢市。韩棱之父韩寻,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任职陇西太守。考其生平当是昆阳大战前后追随光武帝刘秀而发迹的。刘秀手下的大将王常就是舞阳人。韩棱四岁,其父韩寻就去世了。韩棱成人后立德立功,从郡功曹做起,凭着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在仕途上一路升迁,从尚书令到南阳太守,到太仆,最后登上司空高位。所奉明、章、和三朝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韩棱的儿子韩辅在安帝时官至赵国相。孙子韩演顺帝时任丹阳太守,桓帝时入朝居司徒之位。韩棱一家四代为政历时几乎涵盖了东汉一朝,且祖孙两代进入最高权力中心。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出自韩棱一系。韩愈在给侄子韩滂写的墓志铭中追述其先世道:“其先仕魏,号安定桓王。”安定桓王名韩茂,字元兴,任北魏尚书令、征南大将军。茂之上下世系,韩愈无书。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则约略有记:“韩氏出晋穆侯。晋灭武穆之韩而邑穆侯孙万于韩,遂以为氏。后世称王。韩之兴,故韩襄王孙信有功,复封韩王,条叶遂著。后居南阳,又隶延州之武阳。拓跋后魏之帝,其臣有韩茂者,以武功显,为尚书令,实为安定桓王。次子均袭爵,官至金部尚书,亦能以功名终。尚书曾孙叡素为唐桂州长史,善化行于江岭之间。于先生为王父,生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仆射生先生。先生讳愈,字退之。”茂以下已较连贯明了,茂以上至韩王信间仍付缺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有所补充:“弓高侯颓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棱,字伯师。其后徙安定武安。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者,字黄耇,徙居九门,生茂,字兴元,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桓王。二子备、均。均字天德,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雅州都督。生仁泰。仁泰生叡素。”足见,韩茂是韩棱之后。韩愈自然也就系出韩棱,其郡望在颍川。从而可知,李白为愈父仲卿撰《去思颂碑》称:“仲卿,南阳人”,韩愈为文自署“昌黎韩愈”之郡望“南阳”、“昌黎”具为虚言,是当不得真的。

当今中华姓氏之林中的韩姓,实源于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其宗室以国为姓。汉初韩王信之后为韩姓之主脉。韩姓之郡望虽有南阳、昌黎,但颍川是其根本。韩愈为韩棱之后,韩棱故里所在之河南省舞钢市是韩愈之祖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2、班固  《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陈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4、《唐宋八大家全集》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

5、郑樵   《通志略》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6、欧阳修  《新唐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7、钱大昕   《十驾斋养心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8、黄汝成   《日知录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9、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10、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1、吴文志   《韩愈资料汇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2、王泉根  《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