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日记2:拜访布雕艺术家王分忠(图片)

标签:
ken路乞顺波顺波回国日记顺波在美国布雕艺术王分忠杂谈 |
分类: 朋友故事 |


这次回国探亲,受路乞之托,今日专程拜访老朋友布雕艺术家王分忠先生,并送给分忠一部照相机。平日遥距万里,见到我们的家里王分忠布雕作品,倍感亲切,路乞说:分忠作品有灵性,其蕴含着中国民间艺术的魂魄,更有朋友的亲情。王分忠先生是我们永恒的好朋友,祝福分忠和家人新年吉祥健康平安!
布雕介绍:布雕即在布帛上雕刻,是根据布料的颜色、纹理、光感、温感等特性利用烙铁刀、刻刀等特制工具在布帛上把布料雕刻成各种图案的特殊艺术形式。它集雕刻、剪纸、国画、油画、版画等美术、书法工艺于一身。它不同于布贴画、也不同于雕刻艺术。它实际上是一种把我国千年布贴画和千年雕刻艺术进行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精湛的手工技艺,布雕艺术因工艺工具复杂无法复制而极具个性化,又因材料的耐腐蚀性而具有耐保存的特性。因此,布雕的出现为收藏界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
布雕艺术是前无古人、令人赞叹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王分忠的布雕艺术一面世,就立刻引起了轰动。王分忠所独创的布雕艺术,所用的工具大大小小有二百余种,这些工具都是他在艺术探索中自制或改制的。王分忠的布雕工艺十分复杂,他的一些作品,最少的也有二十余道工艺,最多的则达三百余种工艺。工具和工艺复杂的叠加,使布雕艺术的难度增大,曾有很多人想拜师学艺,皆因太难而中途退却,在他眼里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徒弟达到他的艺术境界,很多布雕艺术的大作品仍需他独自操刀。王分忠对每幅布雕作品都是精益求精,他的第一幅8米长卷布雕画《清明上河图》耗时二年半,第一幅22米的长卷布雕画《五百罗汉图》耗时三年零八个月。王分忠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市的一个裁缝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缝纫,由于他天资聪颖且极具悟性,又凭着一手精湛的缝纫手艺,不久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师。1985年的一天,一位老人来到王分忠店中,拿出一轴清末时期的布贴画《十美图》,请王分忠修复粘贴到绢布上的人物图案。王分忠修补完成后,脑中突发奇想:能不能改变布贴画必须粘贴和缝制的特点,把要创作的布料放在布帛上,然后用高温烙铁来剪切、固定,以使其具有光洁、整齐、牢固、便于保存呢?随后,王分忠便立即投入到了他的“布烙画”创作中。直到“布烙画”开始成型,已是1990年了。其间,王分忠创作了大量以农村吉祥图案为题材的布烙画,如《孔雀》、《十美图》、《仕女图》等。1993年,王分忠将布烙工艺向专利部门申报,但苦于资金短缺而停了下来。1998年,王分忠的布烙作品《岳阳楼记》、《金陵十二钗》,在黄石“国际乒乓球节”期间参展,受到文化界人士的赞赏。此后,王分忠经过多次研制,创作出长卷布“布烙画”《清明上河图》。之后,王分忠为他创作的“布烙画”正式正式更名为“布雕”。
1999年春,为迎澳门回归、庆祝建国50周年,王分忠的《清明上河图》被选调进京参加10月份的全国农民书画展;2004年,王分忠耗时三年零八个月创作的布雕《五百罗汉图》,在大冶市举办的“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中荣获金奖。这幅《五百罗汉图》,长22米,宽0.35米,据清代许从龙所绘的《五百罗汉图》制作,画中每位罗汉都个性鲜明、神态生动。
2005年4月,王分忠应韩国亚洲文化艺术研究会的邀请,携《五百罗汉图》、《白梅图》等参加亚细亚美术展,得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艺术家的赞赏。此后,其作品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人收藏。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看到他的布雕作品后,欣然为之题词:“中国一绝。”
2006年,国家发改委授予王分忠“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8年,王分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2010年7月25日至29日,王分忠布雕画在上海世博会各省区市联合馆的湖北馆内,向世界进行展示;2011年5月王分忠布雕亮相第七届深圳文博会;201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组拍摄记录王分忠的布雕技艺,已于7月25日播放。

这是王分忠先生的新居室,我们答应下次回来,在这里居住一个月。
前一篇:回国日记:乘坐武汉2号地铁
后一篇:转发江霞妹妹《姐妹情》-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