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海迪博客,得知这些天海迪去了北京出席两会,会议期间她还特地向国家法改委和公安部,再次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海迪的提案,使我不由地回忆起,在悉尼皇家康复中心学车的点点滴滴。
三年多前,我在悉尼医院做了第四次脊椎手术,之后又回到了悉尼皇家康复中心,又开始做康复计划。我的OT治疗师,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西人小伙子—David,看得出来他虽然经验不足,但做事特别认真负责,我想没准我是他的第一位病人吧。当David问我是否愿意学开车时,我脱口而出:“当然了,只要你认为我可以,我都愿意尝试。”这样在我的康复目标中,又多了一项:学开车。
David告诉我,要想取得驾驶执照,必须去RTA(交通局)通过两项考试:交通规则考试和路考。我心想交规考试应该不成问题,我真正期待的是用自己的双手驾驶汽车上路,至于能否取得正式驾照就说不好了~澳洲的交通规则考试是在RTA的电脑上完成的,可选择自己的熟悉的语言答题。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家人给我送来了汉语的交通规则复习资料;妹妹到华人驾校租了一张含有全部考题的光盘;David后来还在康复中心的电脑上为我设置了密码、帮我收藏设置了RTA交规考题界面。那段时间,只要有空我就复习,或在电脑上作题。2004年2月,David和翻译带着我去RTA参加交通规则考试,我以100%全对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当时就取得了Learner
Driver Licence—学习驾照。
培训残疾人开车的机构就在康复中心的大院内,David带着我首先接受了该机构的能力评估测试,以确定我用何种改装过的车辆,然后由他们安排带我的教练及具体练车的计划。我的师傅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练,他高高的个子,看面相不像欧洲移民、像是南美洲一带的血统,名字的发音也怪怪的,我总是记不住;为了便于交流沟通,最初几次上车,都给我安排了翻译,待我能够基本了解教练意图、简单用语后,就不再安排翻译了;每到练车的时间,我都会带着用于转移的木板,在我们脊椎专科住院处门口等候,每次教练都会开着车准时出现在我面前,每周大约3-4次,每次1-1.5小时。
说起来我过去在北京,也算是有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了,呵呵,驾驶技术说不上很好,但基本上没发生过交通事故,不过被交警扣分罚款的事却时有发生。在澳洲受伤坐轮椅后,我真的不敢再有驾驶汽车的奢望了,将信将疑的我,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开的教练车是经过专门改造的,最明显的感觉是:方向盘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旋钮,我用左手握住它可以操作方向盘;右手边有一个拉杆,连接着刹车和油门,右手握住拉杆的大拇指附近,还安装了可以操作转向灯的三个按钮。可见左右手的分工就非常明确了:右手负责操作刹车、油门、转向灯,而且只要车一启动,右手就不能松开了;左手负责操作方向盘、换挡、手刹、雨刷器等。对了,以上分工的前提条件是,右舵轮驾车的国家,与我国正好相反。我想,如果我们国家也允许残疾人驾车,是不是左右手的分工正好相反呢?
第一天摸车,教练先用很短的时间给我介绍,如何用双手驾驶汽车,如何启动、靠边、左转、右转、并线,然后就上路了。当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把汽车开动时,那感觉真是久违了,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们围着康复中心周围的小路绕了一圈又一圈,当时教练说些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下车后单独回到病房,我流泪了~~
之后,在教练的带领下,我曾两次去RTA路考,很遗憾都没及格。应该90分通过,可是我一次75分,一次85分。教练不但没有责备之意,反而一个劲地给我道对不起,说我开得不错,对我很有信心。还说由于过去和现在,手脚操作不同,左右舵轮驾驶不同、路面转弯、情况处理许多都是反向的,所以有很大的难度。后来,保险公司不同意我再学车了,我的“驾车经历”也就此停止了。
前几天不经意看了一眼我的学习驾照,吓了一跳,已经过期快一个月了,赶紧复习,周五匆匆赶到附近的RTA电脑考试,还是100%答对,又取得了新的学习驾照,有效期三年,到2010年3月。在澳洲,这个小小的塑料卡是很重要的ID,有了它很方便,去银行、去医院、以及相关部门,我就不用随身携带护照了。我想,无论在澳洲还是在中国,总有一天我还是要再开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