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游记 之 散落乡野的音符(一)

标签:
客家土楼寻觅感悟静心 |
分类: 灵魂步履(游记) |
如果走进福建西南的崇山峻岭,你会经常被独特而神奇的民居缠住脚步,尤其是世代聚居的客家人创造的神话般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楼,更会令你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只见青山绿水间,土楼倚山偎翠,方圆错落,苍朴如古堡,巍峨似城楼,仿如童话世界的蘑菇,又似天外来客的飞碟,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2008年,分布在南靖、永定、华安三县的10处46座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世界遗产。
几年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永定和南靖最具代表性的土楼建筑群和古村落,给我印象最深的,永定当属初溪土楼群、以振成楼为代表的洪坑土楼群和高北村的承启楼,南靖则是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裕昌楼、和贵楼与怀远楼所在的云水谣以及“山中水乡”塔下村。
如今,崭新的水泥路连缀起散落在山野里的村居,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假如时间宽余,我建议骑辆自行车慢慢游览,虽然山路弯弯,但林木葱郁,空气新鲜,不急不躁中,期望的心绪随变幻的景物起起伏伏,别有一番情趣。
从书洋镇一路上坡,或缓或陡,十公里的山路渐渐甩在身后。中途的时候,左拐有一条通往南欧村的柏油路,如果想看更纯朴更沧桑的土楼,南欧村值得花时间走一走。径直到河坑村,不必先急着进村子,因为最佳的观景点在村庄对面的狮子山,特别对摄影爱好者,这里的观景台是拍摄土楼群全貌的最佳位置。
但见山坳间,点缀起座座或圆或方的土楼,周边田园连片,一条溪水绕村而流。顺溪水望去,另有一条潺缓的溪流从村中土楼间蜿蜒穿行,高低错落的屋瓦与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细瞧,七座方形土楼与七座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犹如天成。在溪水和绿树映衬下,土楼犹如仙山楼阁,充满田园诗情和山村画意。
这是一处张姓人聚居的村落。据说,开基祖张仕良因河坑四面青山怀抱,土地肥沃,遂从石桥村迁此居住。其子张六益于明朝嘉靖年间(1549-1553年)动工兴建最早的土楼朝水楼。随着人口增多,张氏后辈又相继建起了永盛楼、永荣楼、绳庆楼、永贵楼、阳照楼、南薰楼、裕昌楼、春贵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土楼。从朝水楼到永庆楼落成,时间跨越423年。
土楼群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14座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成,单体土楼采用夯土墙与穿斗式架构共同承重的方法,建成两层以上封闭式围合型民居建筑。楼群坐落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地溪畔之间,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
河坑的土楼最有观赏价值的是几座方楼,不仅历史悠远,而且造型奇特。
越过村口的石桥,简易的水泥路串联起座座土楼。穿行向上,一直走到最远最深处,几乎在半山里,便是最有文化内涵的绳庆楼。这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方楼,后高前低,天井后面连接后厅建有“槐庭”上下厅式砖木结构的祖堂,堂上至今悬挂着清乾隆癸未年制作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上有梅兰等花草彩画。楼外筑起25间二层土房护卫土楼,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景观。当地人认为,楼包厝,子孙比较贤;厝包楼,子孙比较富,寄托了张姓祖先对后代的殷殷期盼。
绳庆楼附近是造型奇特的南熏楼,五角五墙面,真可谓特立独行。据说,初建时楼门坐东向南,因对面山峰与大门直冲,煞气重,不吉利,于是改为坐北朝南,成为南靖惟一一座厅堂在右侧的土楼。而且,楼的五角形不等边,仅仅在靠路边方向斜一小角成五边形。风水的实用价值,在此得以充分展示。
再往下走,就可看到建成最早的朝水楼。这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方楼不仅时间久远,更令人稀奇的是没有石砌地基,仅在墙体外嵌砌一米多高的鹅卵石,四百余年风水侵蚀,至今巍然矗立,而且依旧住着人家。
楼在田间,田在楼边,溪流潺潺,菜圃畦畦,青葱绿郁,纯朴怡然,一幅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虽然土楼旅游渐渐火热,但河坑村的商业化旅游气息还不太浓。走在村中,偶然可见几座土楼上悬挂着食宿的招牌,村民闲适地或坐或行,孩子们淘气地尾随,好奇地注视零散的游客,但有疑问,便客气地领着往要去的土楼走。所以,要想感受土楼的纯然和山村的宁静,河坑不失为理想之地。
相比而言,塔下村要热闹许多,行止间处处飘荡着商业味儿。作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塔下被誉为“山中水乡”,又有“闽南周庄”美称,更有人说可媲美湘西凤凰。
第一次去塔下时,必须在村口改乘电瓶车进村,可见村人对环境的重视,对祖宗遗留的爱惜,当然也有垄断经营的痕迹。一弯精灵清澈闪亮的溪水从山坳穿过,村庄两头各一座圆形土楼遥相呼应,酷似“八卦太极”,因而塔下村又被称为“太极塔下”。沿溪两岸,47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依山而建,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造型各异,形成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
塔下村几乎全村人都姓张。与其它村落的土楼相比,塔下的建筑显得柔媚许多。长满青苔的石阶,细木板盖成的小楼,穿行错落老屋中的小道,令人有时空错乱之感。村中最有特色的建筑,莫过于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张氏祖祠德远堂。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和围墙。堂后一处眉月形斜坡草地,芳草葱郁宛若天然地毯。堂前正中一口半月形池塘,边上耸立着23根十几米高的雕龙石刻(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如一片石林,高耸入云,庄严肃穆。
村民介绍,古时为勉励塔下族人发奋读书,便在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竖石龙旗杆,上镌刻姓名、官衔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旗杆分基础和主体笔身两部分,其座有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主体笔身分下、中、上三段,下中段之间用方石盘榫接,上段用圆盘石衔接。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为毛笔峰,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后来经约定,村民长寿百岁以上者也可为其竖一根石龙旗杆。据考证,德远堂的“石笔”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石龙旗杆群。这是闽西南客家人重视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景观。
村中另一有特色的建筑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裕德楼。这座中型圆土楼,坐西北向东南,背依青山,清澈溪水自门前缓缓流过,其特别之处在于后半楼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围墙,形成了“一半高一半矮”的奇观。在远处半山腰观看,犹如女孩子飘逸的围裙,故有人称之为“围裙楼”。
行走在村中,溪水相伴,鸡鸭闲游,纯静的乡风洗涤得身心舒缓,只想沉入其中。沿河溪两岸的古村居屋檐下,悬挂起串串红灯笼,如过节般渲染得村居喜气洋洋。
如今,土楼的名声越来直响亮,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村居里的服务设施随之完善,客栈开起来了,饭馆开起来了,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就连村民的精神风貌都常常带着喜气客气。边走边想,这样的村居,适合慢慢体味,第一次来去匆匆,如走马观花,只浅识一二,以后应另选佳日,在村居里住上两日,做一回村客才算真来了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