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2012-08-15 09:00:37)
标签:

加拿大

渥太华

杂谈

旅游

摄影

随拍

新浪

    7月27日一早,在卡尔加里机场吃过谭为我们购置的早餐后依依惜别,我俩登上了飞往首都渥太华的飞机。此后的行程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观光,谭做好了所有行程计划,包括车辆、导游和住宿,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眼睛看、带着嘴巴吃而已了。也正因为此,余下的几天里,热情但又带有鲜明个性的导游D哥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我试着凭记忆在后面讲讲我们的故事。

 

 

1 我们到达渥太华的目的有二:一是夫人首次访加,总要到达一下首都城市以示到此一游;二是后面的目的地距离这座城市很近,方便次日行程。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2 渥太华位于安大略省,不像北京那样属中央直辖。

国会山是必去的,这是加拿大最高权力的象征,相当于到了北京总要看看广场,进一下大会堂。哥特风格的国会大厦庄严雄伟,但院内广场却显得亲切随和,不见林立的岗哨和笔直的士兵,百姓和游客惬意地聚集,或观光游览或坐卧休闲。每周晚上,这里还有大型的灯光焰火演出,市民和游客免费欣赏。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3 国会山一片哥特式建筑群,风格独特,却很协调。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4 站在山上,可以远眺周边,对面哪栋玻璃建筑是国家美术馆。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5 渥太华坐落在安大略省东南部,渥太华河穿城而过,河对岸便是法语区。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6 据说“渥太华”源于印第安语,是贸易的意思。早在17世纪法国人最先到达这里,开采木材、建立城镇。18世纪时英国人也发现了这个风水宝地,于是不可避免地发起了一场战争。战争以英国人凯旋而结束,法国人被迫将这里让给了英国人。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7 到19世纪,英美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英国人又取得了胜利,于是确定了英国在加拿大的统治地位,1867年,加拿大自治,渥太华正式成为首都。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8 由于历史原因,操英语和法语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伙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以河为界,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平日倒也相安无事。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9 夕阳西下时,漫步在酒店周边的街头,享受一下温暖的色调。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0 不知警察是在闲聊还是在处理公务。上次来这里,恰好赶上一个游行,口号、横幅交织,但秩序良好。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1 加拿大人喜欢运动,这是我的感觉,因为他们不像国内一样要么早上要么傍晚地锻炼身体,走在街上,随时可以看见跑步或骑车的人。国会大院成了他们的锻炼场所。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2 大街上更是司空见惯。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3 国会的草坪随意进入,无论人和器械。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4 国会山不远处便是总督府,一幢小楼安静地座落在一个花园里。看看四下无警卫,我便试图推开大门拜见一下大人,但,大门紧锁。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5 看见旗杆上的旗帜便知总督大人是否正在上班:两面旗子同时升起,等于告诉你总督在此。这个很像景阳冈的酒馆,挂幌为号。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6 总督的花园静悄悄的,偶尔见到市民在这里休闲放松。要是国人在,那桌上应该是一副麻将才对。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7 路两旁的树木大都是各国领导人访加时栽种的,表示两国的友谊。树下摆放着标牌,记录着哪一国首脑何时种下何树种的树木,我认真寻找了一遍,没有找到我的领导种下的树,很是失望。实际上确实有,咱的一位很愿意到处题字的前领导是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的。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18 在街头,我遇见一位女子,衣服和包上都印着醒目的“?”,见到我们便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显然是城市志愿者自愿为游客排忧解难的。我没有困难,便把更需要帮助的人介绍给了她。

加拿大十日之五:小住渥太华

    好了,顺便讲讲导游跟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因为没征求这位老兄的意见便发出描述他的文字,所以依据姓氏的谐音,我姑且称之为D哥吧。

   

 

                                  D哥的故事(一)

 

    D哥是朋友谭在卡尔加里为我们联系的一个旅行社的导游,移民前曾经是西北某大学的老师。

    27号上午,飞机顺利降落在渥太华机场,等行李时,老婆悄悄对我说:那边电梯口有个人,手里的接站牌写着名字但后面那个字不是你的。于是我便走向这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看上去和我年龄相仿的男人主动打招呼,并慎重地询问:您牌上的名字会不会打错?他用那种少有的充满迷茫又透着执着的眼神看着我,斩钉截铁地答道:不会!我不放心,又追问一句:您确认?答:确认!于是我悻悻地边离开边解释一句:以为您接我呢,这名字只最后一个字跟我对不上。

    回到行李转盘前继续等行李时,那人似有所悟地来到我面前:您叫什么名字?听到回答后,带着诧异的表情看看我又看看手里的单子,嘴上还嘀咕着“不会呀”。经过人数、性别、夫妻关系等信息核实后,最终确认我们正是他要接的人,他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是公司提交给他的材料出了错。后来我看到了他手里单子的内容,那上面,我的名字准确无误。

    这就是我们的初次见面,我便认下了这位D哥。我们还为如何称呼我很没必要地讨论了一番,他问我如何称呼合适,我说随便,反正这几天我们朝夕相处,就不要太客气了。D哥认真地告诉我,在这里一般是称呼客人为先生的。我说随便你了,叫先生也可,叫我老张也行。D哥又认真地解释到:叫你老张不合适,因为我比你大一岁,还是叫你小张吧。我很愉快地答应了这个很多年没人称呼的称谓。但实际上从此他一直称呼我张先生。类似这样毫无意义的讨论从此一直伴随到我踏进回国的机场。

    行李到达后,我们一同出得大门。D哥问:你们是在这里等我还是一起去停车楼上车呢?我说这要听你的,我不知道停车楼远不远。他说很近,两种方式都可以,你们选吧。我说那就跟你一起上车,既省时间又不至于失去联系。于是D哥说那好吧,你们还是在这里等我吧,省的提着行李走远路。我和老婆相视一笑后答应了他,这一下,足足等了半小时之久。D哥将车停下来装行李,一再解释说他车上的导航出了问题,把他绕懵了,所以让我们久等了,我们连说没关系没关系。本来嘛,他是多伦多人,对渥太华不熟是正常的。

    上得车来,D哥拿出那张单子又看了一遍,问我们饿不饿,回答他还好。他说那咱们是去酒店还是去吃饭还是直接去观光呢?我看他认真地商量,再看看窗外毒辣的太阳,便建议先去酒店,洗漱后小憩一会儿再考虑其他行程。D哥听后果断地说:那咱还是先吃饭吧,饭后再带你们转一转,最后再去酒店。我们说也行也行,听你安排就是。他又开始介绍起午饭的大概位置、国会山的特点、晚餐的建议等等,一直在我心里属于慢性子的老婆此时插话了:咱边走边说吧,别在机场待着呀。D哥认真地说:不行,那样说不清楚。车轱辘话转来转去好在转完后,D哥又转过头去耐心地鼓捣起GPS导航来。待到一切就绪,车终于向前动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很是习惯这一套流程:准时上车,坐定后听他讲昨天就已经讲过的行程,讲完后耐心等他设置导航,之后才是开车上路。我们聊天时问过D哥,是不是导游资历不长,路况不熟。他自豪地说,很多年了,自己一直从事导游工作,当然也兼职做些别的事,路嘛,很熟!那为啥对设置导航那么依赖呢?因为习惯了,有它心里踏实。一路上,我们会经常听他自言自语:还是按照GPS走吧,其实刚才要是拐弯也可以。关于GPS,后面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笑话、无奈甚至惊险。

    回到原话题:车子开到唐人街附近,导航告诉他午餐的餐馆就在附近,于是我们下了车,D哥却在车里不知鼓捣啥。这也是他的特点,每次停车后都要在车旁等他一会儿。其实停车时我俩早已看见了餐馆,于是边慢慢走过去边等D哥。到餐馆门口时我们发现D哥正站在车旁四下张望,显然是找不到我们和餐馆了,见我朝他挥手后,才坚定地朝我们跑来。一向少言寡语不善评价别人的老婆低声对我说:这哥们儿是不是有点磨叽呀?我笑笑:看出来了?岂止是“有点儿”。

    说实话那顿午餐吃得格外香,一口地道北京胡同口音的老板做了两个地道的北京菜,还有味道不错的饺子。吃得我们实在吃不下时,D哥仗义地开口了:不能剩下!咱再加把劲吧。看看我们能力实在欠缺,便抄起筷子:我来分配任务,你两个饺子,你,两块茄子。他先把自己的吃净,对我说:我完成任务了,就看你了。我说我实在吃不下了,原本不知道他的菜量多大,我也是不愿意剩菜的人。他听后严肃地说:这样很不好,你再努一下力就吃了。这下我真的不高兴了:愿意吃你吃吧,我不会因为面子委屈自己的胃的!见我坚持,D哥才不做声了。从此,他再也没跟我们一起吃饭,不知是我们没再主动约他还是他感到我们很不给面子的原因。

    从找到酒店住下开始,这一天,我们谢绝了他一直陪同到底的承诺,定好次日的出发时间后便打发他先休息去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