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初识马来西亚之一:印象
(2010-07-21 20:50:36)
第一次去大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印象,不是专业社会调研和考察,所以不用负任何责任。去过的朋友看了欢迎指出错误,想以此为攻略的朋友发现被误导也别怪我,这是我本人的印象记录而已。
没有顺序,既然是印象,当然是哪个先闪现出来哪个印象最深。

闷热
大马比较闷热,我们去时正赶上阴天并时而小雨,迎接我们的华人朋友一再说我们赶上了好天气,然而我依然满头大汗,仅次于去年夏天到南宁的感受。
包容
马来西亚是个表面上很包容的国度,穆斯林、华人以及其他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吉隆坡大街上到处可见各种肤色和装扮的本地人与游客,当地没有明确的清规戒律约束非穆斯林人,所以整个行程感到很自由自在。
政治与经济
马来西亚的人口构成基本为三类人种:马来人——本地土著民族,占全国人口比例最高,约60%以上;华人——历代由于各种原因漂洋过海立足于南阳的中国人,约占30%;印度人,这是相对比例较小的一个群体,但满大街可见黑皮肤高鼻梁深眼窝的他们或工作或闲逛。
马来西亚的政治以穆斯林宗教为主,马来人掌握着国家大权,华人的佼佼者即使参政,也完全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担任副职,掌握一方政权历史上也寥寥无几,原因就是宗教和种族的不同。但大马的经济似乎基本由华人掌控,勤劳的华人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支柱性企业基本属于华人或华人与政府合作。相对而言,印度人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简单的体力或服务工作由他们承担,比如宾馆门前的门童、保安等大都是印度人担当。
宾馆
大型宾馆基本上都和繁华的商业体系相连,不用出门,直接可从宾馆进入相当规模的商场、超市和餐馆,一般的都要比北京西部的燕莎冒大许多;宾馆的入住全凭一张门卡,没有它,电梯不会载你到任何楼层,而且这张卡只限于你本人入住的楼层,想串门,需要走楼梯或者打电话约好到一楼见面一起从新进入电梯;宾馆基本是禁烟的,对于我这样的老烟枪实在痛苦不堪,而老婆则像非常解恨一样不停地称赞这个规定。
物价
大马的物价低于北京,重复一遍,不是专业调查,只是印象。房子比北京便宜不少,因为他们习惯用多少钱一间(即一套)来比较而不是每平米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法估算出相对单价,但便宜是无庸置疑的;汽油,这里刚刚调价,首相亲自解释从长远考虑涨价的意义,其实才折合人民币不足4元每升——奶奶的,盼着他们尽快“跟国际接轨”;最吃惊的是品牌服装,一直自认为国内啥也不缺的我很不屑在这里逛商场,闷头闷脑的老婆也没有表现出对价格的惊喜,后来我才知道她们之所以热衷于购物,这里一件品牌T恤最贵的也不过百元人民币,以中年男人近两年比较喜欢的JEEP为例,一般才80元一件,啧啧!

语言
汉语在大马很通用。一落地的我拽着蹩脚的单词跟人家交流,大有一张好嘴没有市场的失落感。但很快我就发现用汉语交流一般不会有太多障碍。华人自不必说,即使是马来人和印度人,简单的汉语对话没有问题,所以后来干脆直接chenglish了事。
传媒娱乐
报纸各种文字的都有,华语报纸对中国的事情有时比国内还深入,比如大连管线爆炸;电视只有十几个频道,其中还包括了欧美日本等卫星电视,但好在总有两个中文节目或者中文字字幕,我躺在宾馆床上再次完整地看完了《天下无贼》;商场和大街上章子怡刘德华们大行其道,这些明星一样被大马人民热爱着。
体育
大马人喜欢体育,尤其喜欢足球。到酒吧喝杯啤酒,墙上依然重复着世界杯的比赛。在彤色们早已引领商务休闲潮流的时候,那里的男人出游依然身着阿迪耐勾甚至李宁,运动装依然是休闲度假时的常见男装。
餐饮
大马很开放,除了穆斯林餐馆禁酒外,各种风味的餐馆和酒吧热闹非凡,我甚至喝到了剑南春,价格居然和国内差不多;中国餐大多以广东风味为主,也可见川菜的硕大广告牌,日本韩国西餐也是遍地开花,世博会也不会这样全面。葱姜蒜尽有,渔民要是去了还要单独强调自己的口味。
宗教
马来人信奉穆斯林,甚至很像中国的回教,所以女生大都身着时装而包起头发,有点宁夏和青海的回民姐妹进城的意思;也有很开放不包头的,据说她们信奉的教义和包头的有些不同,要求不是那么严格。最有趣的是穿制服的女人,比如女警,帽子是戴在头巾外面的,显得滑稽可笑。吉隆坡度假群中不乏阿拉伯人,一个男人带领4个老婆前来,一席黑袍遮住全身,只露双眼,甚是自私——她们可以轻易看见我们暴露的一切,而我们只能从那双黑眼睛中揣摩她们。


就记得这些了,想起的还可在后面介绍。谢谢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
后面将依次整理发照:吉隆坡、马六甲、云顶和关丹。
另:还是不能及时去朋友处拜访,见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