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新片,也无存货,唠嗑吧。
人们说话时总会带有自身特点的口头语,但无非是“嗯~、啊~、这个~、那个~”之类,或引出自己的一段话,或在谈话中间留有思考余地。但有时候仔细听不同人的口头语,却有另一种韵味。
前几年,众多臭脚中出来一个叫李金羽的,口头语是“就是说~”,每当接受采访,他总是这样回答:就是说~,这场球我们发挥不错,就是说~,必须拚才能拿下。
比他著名的是刘翔,上身和脑袋一定要晃起来,不等问话结束便抢着说:对,对,今天我发挥不错。对,对,奥运会我不会退赛。像是对人家提问者多么肯定似的。
在油田工作时,很多同事来自天津的大港,说的一口比较准确的普通话,但在普通话之前总要带上一个天津味儿的口头语“你妈”,发音基本上是“泥骂”。聊天时通常是这样:泥骂一周没休息了,泥骂明早咱去踢球吧?搞的我总是有一种回骂他的冲动。
小时候邻居大叔的口头语是“午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老北京习惯把这两个字放在后面,相当于“什么的、啥的”之类,文字一点就是“等等”的意思,英语里叫“安德搜盎”。比如说我去商店买点儿吃的喝的日常用品午的。但大叔却把口头语放在句子前面,我就完全不知所云了。见面就是这样:午的你吃饭了吗?啊午的我家今天吃饺子,撑着了。
原单位的领导满口的“的话”,频繁的令人吃惊。咱们今天开个小会啊,到领导嘴里就是“咱们的话今天的话开的话一个的话呢,小会”,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但有一个名字叫“德华”的同事却整天提心吊胆,因为他稍不留神就搞不清楚领导是习惯的口头语还是在点他的名。
前几天带个意大利人去廊坊交流,陪同的翻译也让我好半天才弄明白,他翻译的每句话开头都要带上“这边”的口头语,每当老外说完,他就“这边呢,。。。。”,搞的我心里纳闷,你是哪边的?你说的是哪边?
纯属瞎聊,您听一乐子而已。
彤色:啊午的我非常喜欢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