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夜景


剧院里的宣传海报
昨天,朋友邀请去国家大剧院欣赏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喜不自胜,欣然应约。
这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包含争议但确实单独看起来很具现代建筑美丽的“蛋壳”。
印象一,严格的安检。进得门来,首先会有工作人员告知,照相机一律不准带入,扫兴又扫兴!跑到这儿来,除了真正欣赏一台国家级水准的演出,拍照一些剧院内部景观和演出盛况也是任何一个来此的人的基本愿望,无奈,咱是好市民(实际争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把相机存了。安检时又被告知,香烟打火机不准进场,再无奈,再回存包处,比上飞机还严格。正在有些许郁闷时,在此踏入安检门,正赶上人多了,似乎都在问询啥要存啥可以带入,忙乱中,没人理会我通过安检门的报警声,大摇大摆进入。倘若我第一次进门也是这个情况,香烟打火机自然轻松进入,我真的怀疑这些表象上绝对严格的检查,真正能起到多大作用!
印象二,漫长的入场。大剧院很大,里面还分为大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大部分,另外还有咖啡厅等辅助设施,所以一定要盯紧竖在各个位置的指示牌,即使盯紧,也不排除询问的环节,因为有些指示牌跟北京的道路交通指示牌一样,只有制作人能明白他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绕半圈,上电梯,再绕,再上电梯,似乎到了,一问,还有一层,要走另一通道换乘另一电梯。终于到了,又发现不同号码要进入不同编号的门,可这些编号之间又没有很直接的联系,好在工作人员态度都好,耐心指引大家。我们就像刘姥姥一样,总算找到自己的座位。
印象三,国家级的音响效果。不愧是国家大剧院,音响效果果真一流。没法打听音响的布置方案,也无从了解设备的品牌,只能直观地靠耳朵,我这个自认为说的过去的音乐爱好者对这套音响很满意,跟舞台的内容很好甚至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印象四,全方位的舞台。大剧院的舞台出奇的大,最令人惊喜的是它能够全方位变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空中到地面,从台底到台面,移动、旋转应有尽有,布景从不同线路用以不同方法进入舞台,又无声无息地消失,机械化智能化可见一斑。
印象五,不舒服的座位。以为如此豪华高档的地方会让人舒适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梦境,错!排椅之间像日本车一样小的间距令人倍受折磨。前半小时尚可,其余时间无论你如何调节坐姿,你的腿都是酸麻的,没有伸腿活动的任何空间。可怜我一个身高近1。9米的大哥,不知这一晚他是如何熬过来的。
印象六,东方歌舞团今非昔比。现在的东方歌舞团早已不是我读高中和大学时的风格和水平,尽管当时的知名演员仍然还有活跃在舞台的,但对于整台歌舞已经起不到令人振奋的效果。诸如牟玄甫、刘维维、蔡金粱等。突然想起那个画个满脸黑、载歌载舞的朱明瑛,想起老一辈团长王昆。东方歌舞团,我只能节哀顺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