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误差分析

(2011-09-23 13:43:5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和教学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上清液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际上,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离心的下层沉淀物中,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在离心的上层清液中,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在此实验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着误差呢?我们不妨来对此实验过程进行一下误差分析:

     一、误差的主要来源:

    (一)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误差来源:

     1、在实验中,35S标记的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后,在搅拌器中搅拌不充分,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完全分离开,所以离心后下层沉淀物中存在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理论值略低。

     2、在实验中,被35S标记的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少量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理论值略低。

    (二)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误差来源:

     1、在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2、在实验中,仍然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少量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二、减小误差的主要方法:

     在此实验中要减小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误差,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被35S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要控制好条件,使之让T2噬菌体处于最适于侵染的环境中,达到充分侵染的目的。

     2、严格控制好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的时间,时间过短未充分侵染,时间过长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来,都会使实验误差增大,故严格控制好时间是减小误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3、在搅拌器中搅拌时一定要迅速、充分,使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完全分离开,减小误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