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里的歌声
我向来以为,歌声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也是最能表达人的幸福与快乐的一种方式:喜欢唱歌的人,必定是个幸福与快乐的人;哪怕幸福与快乐,只在歌唱的那一刹那。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什么地点——且不说那些十分庄严、郑重又辉煌的场合(那种场合的歌唱跟心灵未必有什么关系),我说的是比如大路上,小道边,树下河畔,荒郊野外,甚至盥洗室,甚至卫生间,我听到有人轻轻地,或肆无顾忌大声歌唱的时候,总会从心里轻轻一笑,而开始赞叹地艳羡这个幸福的,快乐的人啊,同时自己也似乎由此而幸福,快乐起来了。
虽然我可说是个五音不全的人,但我同样爱着歌唱。于是,在抱着不能歌唱娱人的遗憾与愧赧的同时,我是不妨独处时的歌唱的。尤记得读初中那阵,每晚上完夜自习,总要独自赶一段从学校到家里的漆黑的山路。为了给自己壮胆,方式之一便是大声地一路歌唱。虽然那时的歌唱,跟幸福、快乐好像没多少干系,但现在回头想起时却仍令我禁不住地莞尔一笑了。
还有的关于歌声的记忆,来自一位朋友。那是个梅花开放的季节,几个朋友一起去了学校附近的塔子山公园划船。行至水中,朋友兴致高昂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歌声是那么快乐单纯,声音是如此纯净清亮,以致穿透了岁月厚重的层层纱幔,让我后来总是在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能够历历地聆听在耳,而继续着对幸福日子的信心:
现在,我能听见歌声
自一片水上而来,越来越清晰
明亮,如同一种幸福的召唤——
但即便如此,当我背靠着城市浮躁、喧嚣的市声,站在其斑驳不堪的光影里,而蓦然见到,亲耳听到那宏大的,热情的歌唱时,我还是忍不住地油然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那是在乐山,一座我向来喜爱、向往的城市。因为学校安排带实习要听课,我短短时间里几度来到这个城市。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我独自走出宾馆在街道上漫步。走过扰攘的商场、人流,我向江边走去。就在这时,我听到了歌声,从江畔街边因夜晚而显得有些稠密、杂乱的树间,我听到了一大众人的合唱之声。初以为是哪个街道或社区的中老年在搞活动(很幸运,这在我们的城市里乃常有之事),走近一看,才惊讶地发现并非如此,而是属于一个非常纯粹的“兴趣团队”——大概除了站在前面激情洋溢的指挥,以及伴奏是常有组合外,“合唱队员”全部来自临时搭配。可以想见,其中既有附近的社区居民,也有如我这样的路人、远客;而且,不分男女,不分老幼,自然也没人管你“专业水平”到底怎样。不过,就这个“合唱团队”的演出来看,却又称得上是颇为“专业”的:一是有指挥,有伴奏,有为了方便大家唱歌记词的屏幕投影显示设备(因为演唱的曲目——至少就我听到的几支来说——都是老歌,因此非常有必要)。指挥是位中年妇女,虽然面对的是业余队员,演出场所更是连业余也说不上,而观众呢,基本上就是“演员”们自己,但女指挥的热情丝毫不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曲接一曲的也没嫌烦累。二是从指挥到“队员”整体上下的积极投入。指挥的激情投入且不必说了,就连每一位哪怕是唱至中途才加入进来的“队员”,都非常认真、积极而热情——这种态度,恐怕更是“专业性”体现的至关重要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既喜欢讲专业,也习惯了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片面理解这个专业二字,而忽略了态度问题。呵,但当你看到在城市仍旧喧嚣的夜晚,在路边街前,这样一支队伍置扰攘市声不顾,而如此积极认真投入地演唱,如此幸福快乐地演唱时,你还觉得态度只是一个简单的,甚至能够轻易、随便就被忽略、忽视的问题吗?于是,我知道了,生活究竟幸福快乐与否,跟物质,跟技术并没有什么必然、直接关系,而跟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感受与理解生活的关系也许更为重大而迫切。
每个城市里常见的是广场上人们自发的舞蹈,那也是一幅每每令我感动的场面,但像乐山这个城市里所见到的人们自发走到一起歌唱,一起大声地,热情、幸福地歌唱的场景,却还是第一次见到。由此,我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了:乐山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城市,乐山人,包括来到乐山的人们都是幸福、快乐的人们。因为歌唱,因为这夜晚里的歌声。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歌声,将会一直飘荡在这个城市的夜空,也将会一直慰藉着那些静静站到一起而庄严歌唱的,或哪怕只是禁不住驻足一小会唱歌、听歌的人们的心灵,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生命里,也许什么都可以少,但歌声却不能少。歌声永在,尤其在夜晚,在喧嚣、扰攘的日子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