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克强指数楼市宏观调控房价房产税财经 |
分类: 地产文集 |
扶民生与去投资化,楼市调控大势所趋
国务院7月5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第五条关于“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中如此表述,“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
对于楼市调控,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每次出台新政,总能招致一片铺天盖地的反对声,这一次算是例外。
这条表述在整个通知中没有单列,也没有作为重点突出,引起社会关注度不如其它内容高,甚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也是楼市调控很重要的一项举措。
但是这一表述对关心楼市调控的人而言,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一信号的内容就是,首套房贷款将有可能会享受降低首付,利率下浮,减免契税等政策优惠。
对于已经习惯了限购的楼市而言,这一意见对提振楼市信心的意义远大于其实际作用。
这一举措再次表明,扶民生与去投资化,将是今后楼市调控的主基调。这一基调也表明,楼市调控将由以堵为主(限购)转向堵疏结合,以往依赖行政手段为主逐渐向尊重市场规律倾斜。这里,扶持家庭首套自住房,就属于疏导性措施。
如果把“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进行措施细化,从可操作性来讲,减免交易税费,降低首付,贷款利率优惠,政府补贴部分利息,都是可取的。从支付成本考虑,这些措施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套房购买人群在一线城市不能太大。
与国务院“金十条”出台时间几乎同步,社科院上周发布的北京住房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户均拥有一套以上住房。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社科院在报告中玩了文字游戏,北京市居民户均拥有1.5甚至2套以上的住房,可能性更大。这是另话,此处不展开。
社科院这一报告就解释了国务院“金十条”为何有底气“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答案就是,在京、广、沪等房价高热的一线城市,无房的本地户籍居民已经是绝对少数。积极满足他们家庭首套自住购房,总成本在政府容易接受和控制的范围之内。
但我们还是应该为出台这样的举措欢呼鼓舞,因为这是政府楼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的开始,主线就是扶民生与去投资化。这是解决目前中国楼市顽症的根本出路,值得庆幸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本届政府已经找到这条出路,并表现出了走下去的诚意和决心。
从这个开始,我们有理由预期,与户籍相捆绑的限购政策,也将完成历史使命而退出舞台,虽然我们仍然无法得知取消限购的明确时间表。
从“扶自住、去投资化”的主线出发,能够肯定的是,对家庭第三套和三套以上住房开始征税,与取消限购最有可能同时推出。
例如,对家庭第二套住房,首付5成按揭,无利率优惠;第三套住房,每年按价值5%征收房产税,第四套10%,依次递增。当然,具体税率得政府说了算。这一措施,将结束中国楼市此前10年来全民炒房的击鼓传花游戏。
有观点认为,征房产税的前提需要完成城市房产信息联网。而住建部在计划中的500城市住房信息联网时刻,选择了向全国人民爽约,这当然令人沮丧。
然而如果你足够乐观并能判断大趋势,你完全可以相信,完成信息联网只是时间问题。反对者认为,如果不把公务员未纳入住建委商品房信息库中的国管房纳入其中,则信息联网无意义。
这无疑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惯性思维。当商品房信息联网完成之后,非商品房继续纳入联网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事实上,在没有完成城市间的住房信息全部联网之前,取消限购和开征房产税,技术上也不是不可能。追求一步到位的公平,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往往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也要一步一步推进。考虑到无需赘言的阻力,日拱一卒的小步前进更加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