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城区吴宁台

标签:
吴宁台张潮历史东阳 |
分类: 家乡足印 |
张潮(872~945),字均彰,谥忠愍,五代后唐汴梁人。始祖为唐左司郎中张定,世居山东寿张,任职汴州,遂落籍河南开封祥符县炼金墩。十二世张灿官居礼部尚书。张潮为张灿之子,唐昭宗乾宁(894~897)进士。约于后晋天福五年(940)任东阳县令,“廉公恺惠,士民颂之”。约在后晋天福八年,括苍“魔寇”侵扰东阳,张潮率长子天贤带领乡兵迎战,“魔寇”败退,县境得以安宁。两年后,“魔寇”又聚众进逼东阳县城。张潮以古稀之年与长子天贤率乡兵数百出城抵御,终因众寡悬殊,父子双双战殁于南岭,时为后晋开运二年七月初二。“魔寇”又冲进县城,将张潮家人等八十余口尽行屠戮,洗劫七日而去。惟张潮之妻鲍氏及幼子天宥幸免。后人遂命名张潮父子遇难的南岭为“官清岭”。张潮父子殉难不久,后晋开运末年,东阳百姓怀其德,悯其忠,于县衙之后院凿池筑台,台内塑张潮及长子天贤之像,名曰“吴宁台”。
吴宁台上有楼,名应宿楼,明弘治间知县谢琛建。台前原多古树名木,植有柏树,凿有荷池,竖有石碑,左边石上刻:“台有柏,台有柏,经霜傲雪何烈烈,岁寒然后知忠节,两岘青青垂泪碣。”右边石上刻:“池有荷,池有荷,亭亭翠盖凌清波,公不见兮可奈何,留取芳名浸汨罗。”以喻张潮松柏常青、碧池长清的风节。原有两座亭子,也是知县谢琛所建,一名“玉寒”,一名“爱莲”。明隆庆知县郑准于1569年也建过两亭,一名“水鉴”,一名“夜告”。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张元忭曾登此台吊古,赋诗两首。其一云:“赤手捍孤城,官清岭可凭。臣心酬马革,子舍尽乌情。但识生前愿,宁知死后名?登台凭吊处,犹有杜鹃声。”其二云:“蔽芾甘棠日,乾坤板荡年。青燐埋碧血,白日冷黄泉。易断睢阳舌,难封绵上田。吴宁百世祖,忠孝一门传。”
吴宁台乱则废,治则修,其盛衰荣枯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折射。自五代建造以来,历经多次修葺,县志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来次。现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重建,1959年修葺。1995年,东阳建县1800周年之际,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后辟为东阳市机关老年书画协会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