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杂谈印象派风景观看视觉可能行吟视界 |
我想在最容易消逝的效果之前表达我的印象。
——Claude
Monet(克劳德 · 莫奈)
CAFA考前,和女儿小珂一起去见了张宁老师。张老师推荐小珂临摹一幅Monet的油画作品《中午的鲁昂大教堂》,意在学习印象派大师的绘画技法,增强备考适应性。用水粉临摹油画作品并不容易,1个多小时的时间,画未临完,仅对大师作品的色调和笔触有了一点初浅的了解。各校校考完成后,小珂回武汉二中继续进行文化课程学习,那本Monet的画册落到了我的手中。
>未临完的Monet作品《中午的鲁昂大教堂》(小珂,武汉,2008)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主要源泉之一。基督教中对光和色彩的强调,使得西方人潜意识里把对光和色彩的科学研究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并置在一个层面上,于是才有了焦点透视学的诞生和色谱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进一步影响了艺术创作,并造就了美术史上的两次影响广泛的“色彩革命”。一是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光影形体方面取得的登峰造极成就;二是专注于表现光色的印象主义运动的诞生,绘画由此产生了由具象转向抽象的可能性。印象主义通常被视为现代绘画的开启点,而 Monet 则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人们把 Monet 的作品称为追求光与色的交响诗。Monet 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Monet 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出其独特的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可以从一处景物画出十几幅作品。如前面提及的鲁昂大教堂,在1892~1894年间 Monet 就创作了4幅相关作品,每一幅都是深思熟虑、追求瞬间细微差别效果的作品。而大型组画《睡莲》,更是 Monet 的典型代表作品。而这些作品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天气、光线下的不同瞬间表象,这绝对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批评家弗·弗涅翁曾指出:“印象主义这个词是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任何人都合适”。
Monet
作品《睡莲》(画布 油彩) L:1904年 |
R:1906年)
拜读 Monet 作品集,我有两点深切的感受:
其一,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创新往往伴随着对以往艺术形式的“质疑”和“否定”,以及具有冒险性的超越。印象主义是对自然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自然主义的否定和反叛。我认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在光的照耀下真实的景物没有绝对的色彩,随着时间、光源的变化,每一物体的面目都在不停地变化。摄影与绘画是相通的,尤其是风光摄影,摄影师面对真实的景物会根据自己的心境、对自然景观的认知,选出特定的表达时刻,捕捉其独特韵味,将它凝固下来。艺术从追求外在真实,过渡到了个人选择下的真实,也就为走向内在真实提出了可能性,从而实现艺术创作的超越。
其二,Monet 作为印象派的先行者,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奋力前行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态度,令人敬佩。在1874~1886年间,巴黎举办了8次印象派画展,而 Monet 第五次、第六次和最后一次均未参展。因为在这三次展览中的作品已经有悖于原来的创作手法,为了坚持信仰,他拒绝参展以示反抗。Monet 一如既往地坚持印象派信条的表现,也是他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印象派大师的一个最大原因。这让我联想起2006年时,曾在网络上阅读到的一篇关于地理时尚审美疲劳的文章。读图时代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风光图片的华丽之美,没有深度的风光片被送上“糖水片”之雅号,被大泼冷水,风光摄影急剧降温。背负吃力不讨好的沉重“十字架”,风光摄影师们没有退却。这年8月,“2006 • 中国风光摄影高端论坛”高调开坛,主题鲜明地提出探讨“风景的观看与视觉可能”。诸多艺术家、独立制片人在纪实摄影兴起,风光类影像渐趋式微后,开始尝试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观看方式,以风景为题材,以摄影为媒介,营造出许多形态多样的影像作品。这些以风景为基本视觉样式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风光摄影新开端的可能性。作为风光摄影爱好者,我们感到了希望,重燃了激情。其实,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生存的理由。试想,如若没有 Monet 的坚持,我们能在放眼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体悟到时空中光与色的结构,开始注意到世界隐藏在色彩迷离下的运动感和充沛的活力吗?
我始终认为,人生中的所有美丽期待都会在不经意中出现,就看你如何欣赏与把握。有人说,拍风光片是靠“老天爷”吃饭;也有人说,风光片是靠耐心“等”出来的。对此,我不加否认。如果没有身体力行,缺乏执着追求,丧失探索创新,手中的设备即使顶级精良也不一定能出好片,又何谈记录最容易消逝的风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