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特造像

标签:
休闲 |
分类: 炉骨禅心 |
斯瓦特指今巴基斯坦的斯瓦特河谷地区,位于印度河上游。
承袭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但在艺术水平,手法和制作工艺上又与犍陀罗造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个重要原因:斯瓦特靠近古犍陀罗(今白沙瓦),亦即犍陀罗艺术的中心。斯瓦特河谷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名叫乌仗那。此地是印度晚期密教——金刚乘的发祥地。因陀罗部底大师就是此国的国王,并传为金刚乘的创始人;8世纪中来我国西藏求法的莲花生大师就是他的儿子。
主要为佛和菩萨像两种。鲜明的犍陀罗艺术特色。
【佛像】:头部浑圆,大耳垂肩,面庞方圆,高鼻深目。顶部肉髻硕大而平缓。身着通肩大衣,衣纹起落明显,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U形分布,整体给人衣质厚实,沉重之感。双膝结跏趺坐,右手触地印,左手结施无畏印,手势自然亲切,不象后来佛像手印的完全程式化。佛座为须弥座(台座)形式,佛座两侧各有一狮子蹲踞;狮子造型古朴,象征佛陀的威严和伟大。这些艺术特征无不体现出犍陀罗艺术的样式和风格。
【菩萨像】头戴花冠,顶部是一个扇形的装饰物(斯瓦特菩萨像的常见形式,来源于犍陀罗式菩萨像头饰)。耳际各有一条发辫垂至两肩;发辫极粗,形状逼真,体现了犍陀罗艺术注重写实的手法。菩萨衣着是上身斜披一条帔帛,下身着长裙,衣质较厚,衣褶甚多,从样式到手法皆为键陀罗式风范。
不及古老的犍陀罗造像雄健、典雅。马土腊和笈多艺术已开始影响到西北地区。如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侧的胁侍菩萨,躯体呈三折枝式站立,婀娜多姿、充满着青春活力,印度本土崇尚“肉感”的马土腊艺术风格的影响。佛像身后的火焰形背光,在早期犍陀罗造像中没有出现,这一旨在表现佛像“神异”的艺术形式也是首现于大乘佛教率先兴起的南印和中印。衣着不象犍陀罗造像全身裹得严实,衣纹大起大落,而是衣质稍薄,衣纹略细。发式采取了马土腊惯用螺发形式。
【造型】斯瓦特造像习惯在须弥座下加一层覆莲。莲瓣宽扁,形式古朴。狮子在台座两侧,蹲狮中央搭有一块方垫;这一形式后为西藏造像继承,明清藏式造像中尤为常见,佛像基本都取这种座式。但菩萨像并不十分严格统一,有时也有采取台座上施莲花的形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坐的是大地,须弥座即喻示大地。
【工艺】大多采用铜铸、所用铜质皆为黄铜。一般是整体铸造,无分铸焊接现象。铸完后进行抛光处理,看上去圆润锃亮。不鎏金。以银嵌眼,这种工艺克什米尔造像更突出一些。造像都要装藏。封盖。将底座出沿向内敲打弯曲,直至包住封盖。封盖很薄,外面中央有一阴线刻十字金刚杵,其风格与明清判然有别。
斯瓦特从唐朝开始便与西藏有往来,10C后更频繁。西藏人一直把斯瓦特奉为圣地。元至清,随着大量西藏僧人入贡和朝觐,西藏的一些斯瓦特佛像又被作为贡品带进京城的皇宫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