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文│ 米米 编辑│欣欣妈
孩子很多时候分不清“正话”和“反话”,家长跟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坚持正面管教、正面引导,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不要用反话来嘲讽、批评孩子。
星期天,虫子妈带着虫子去游乐场玩。一进游乐场,虫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虫子妈陪虫子在游乐场疯玩了两个小时,想休息一下再带虫子去玩。
谁知道,接到虫子奶奶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让她们回去。所以虫子妈只好跟虫子说:“宝宝,来,我们回家吧!奶奶打了电话过来,说你姑姑她们来了,我们改天再来玩。”
“不,不想回去,我还想玩一会儿!”
“姑姑她们大老远的从德国回来了,我们现在得赶回去……”
虫子妈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虫子就是不肯出来,虫子妈生气地说:“好,那你就自己去玩吧!”
谁知道虫子听到妈妈这句话,真的又开心地跑去玩摇摇椅去了。
虫子妈说,还有一次,虫子不小心把一瓶打开的养乐多打翻了,就对她说:“你看你干的好事!”
结果第二天,虫子故意洒了一瓶养乐多,还高兴地冲着妈妈喊到:“妈妈快来看呀!我又干了一件好事!”
虫子妈看见之后哭笑不得,那个时候虫子5岁多
带孩子的时候,父母经常被孩子气得七窍生烟,一气之下,难免会说出一些气话,总是想像虫子妈这样说反话来刺激孩子,却总是不得其所。
因为孩子分不清“正话”和“反话”,就会像虫子这样有样学样的套用妈妈的话,有时候孩子在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也会用这些反话去“安慰”别人,让别人误解,认为孩子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对孩子与他人的交流产生很大的影响。
2~4岁的孩子,是他们发展自我意识与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说很多话,但他们对语意的理解还处于发展过程,有时候就会闹出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笑话。
孩子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家长还经常“正话反说”来教育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困惑,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家长想要表达的意思与他说出来的话、展现在脸上的表情又完全不同,让孩子无法揣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孩子对于父母语言中的讽刺意图、激将、反义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父母说的话中的真假意图、侮辱性及嘲讽的辨别能力也要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
他们通常会简单直接的去理解父母的字面意思,比如孩子扔玩具,妈妈说“你再扔一个看看!”他就会真的再扔一个;孩子在墙上乱画,妈妈说“你再画一下试试”,孩子就会画得更起劲。
有一个调查研究小组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实验,考察小学生是否能理解大人说的反话中隐含的讽刺意义。比如说明明知道那个孩子跑步跑得不快,但却对他说“你跑得真快!”结果发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还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话的真正意义,到了三年级的学生才会基本有所理解。
孩子们的思维都是具体形象的,不善于去分析事物所含的内在意思,所以无法理解某些语言的隐意。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正面管教,再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清楚明白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的呈现给孩子,讲反话、嘲笑、讽刺孩子都没有用。
比如孩子走路时驼背,你讽刺他:“你这姿势就好看啊,走得跟个小老头一样。”孩子听了,不仅不会把背挺直,反而会更弯下腰去走,其实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理解孩子的反话。
很晚了,孩子还不睡觉,还在床上吵吵闹闹,这时候如果爸爸说:“还吵是不是,还吵给你点颜色看看。”但孩子并不会安静下来,因为他等着看爸爸要给他看的“颜色”,他们并没有理解这个“颜色”是什么意思。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正面管教、正面引导,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那些没有意义的反话、嘲讽,无论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目前2869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https://mmbiz.qpic.cn/mmbiz/4GEUK7e3XD8a88DYcT4FFaVO1lbpLhwM673yGyVe6vzNcx7PSapnOKtA7a3qyTbCUnsGyPyYrkmKPKkUiccjf9A/0?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4GEUK7e3XD8a88DYcT4FFaVO1lbpLhwMFKqgTSFo1icrQibJIqWo0tfBjQ7yAn1VibzFmibr0SIvIo2szZjXszvHgg/0?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们致青春主题书店在淘宝上也有店哦~
淘宝网店地址:
http://shop.m.taobao.com/shop/shop_index.htm?spm=0.0.0.0&shop_id=69863785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