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当年挂历销售兴衰的往事
(2011-11-05 19:36:48)
标签:
浙江挂历新华书店八一广场万寿宫杂谈 |
分类: 与你分享书业文章 |
挂历会成明日黄花吗? | |
http://www.jxnews.com.cn
2003-01-06
08:55
|
挂历这种曾在市民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出版物,是否就一定要退出它演绎了十多年的舞台?记者走访了省新华书店图书音像批销中心社教文艺科科长黄心刚,这是一位在图书挂历市场“闯荡”了十多年的精明人。
黄科长告诉记者,挂历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挂历还是市民中较高档的消费品,不少人因拥有挂历而骄傲,从1993年开始,挂历的销售才呈下滑趋势。根据我省新华书店的有关统计,挂历“风光”时期,省内的销量达到200万册,近6000万元的销售业绩。那时挂历的消费主体是机关单位,当然个人也有不少。挂历最大的功效就是被当作礼品赠送,几十元钱的挂历,既实用又体面。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就有一些订购大户把目光转向印刷厂上,经过简单的加工把广告印上去后派送给客户和职工以示纪念,一则宣传了自己,另外也降低了挂历的成本。这种运作方式使挂历的价格压得很低,减少了挂历的最大消费群体。
和任何赚钱的行业一样,挂历被不少盗版者看中。黄科长坦然地说,一本双铜版纸印刷的13张对开挂历,其版权、纸张、印刷费用等成本也要15元,而一般定价在30元左右,可以说是高利润出版物,但是,这种高利润产生的原因,还是因为其特殊性,毕竟挂历时效性较强,出版社承担的风险也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出版社为了寻求发行量,开始采用高定价低折扣的促销手段,导致挂历市场“杀声一片”,不少出版社为此纷纷退出挂历出版发行的行列。这种“血拼”无疑给盗版商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盗版商们只要选出几张画,在画中打出年、月、日,一切轻而易举就搞定;再者,盗版商们在印刷与纸张上玩一点花样,以次充好,成本就更为低廉。可以说,目前万寿宫商城出售的挂历,大多是河北、武汉和浙江流入江西的盗版挂历。
黄科长认为,当今挂历市场受到的“冷落”是一种必然。他说,除了挂历难以跟上居家装饰外,对盗版挂历的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制约挂历发展的因素。据他所知,今年全国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几家出版社出版了挂历,订户也是寥寥无几,他们批销中心就没有参加今年的全国挂历订销会。
黄科长告诉记者,八一广场新华书店没有经营挂历主要是受到场地、人员等条件的约束。其中是否有挂历市场“冷清”的因素,记者不得而知。但是黄科长告诉记者的一个数字让人感到惊讶,今年我省挂历销售还不到2万元,这与挂历“风光”时的6000万元相比是多大的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