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开水的比喻
(2011-09-29 12:49:32)
标签:
吴兴盖子政治民主壶盖捂盖 |
分类: 与您分享让您回味 |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对各级领导同志来说,都大有启发。一个单位或部门好比是一个水壶,民意则好比是壶中的水。水与壶,两者共存于一体。水离不开壶,壶也离不开水。壶与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壶存则水存,壶废则水弃。壶底烧穿,水都化为蒸汽,没有了水壶,水也失去容身之所。
壶与水,虽然共存一体,但的确会有矛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壶与水都会因时而产生各种矛盾。随着水温升高,壶与水的矛盾会变得尖锐起来。这时,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办法是“捂盖子”,不让气跑出去,让它在壶内翻滚,表明看上去,显得很平稳,其实在壶的内部,水与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水温越来越高,如果超过沸点,水变成蒸汽,你还把盖子捂着,结果火把壶底烧穿,弄得一穿不可收拾;另一种办法:随着水温的升高,在快到100度的时候,赶紧把壶盖揭开,让水变成气放出来,促使矛盾转化,让蒸气逐步消散,烧开了的水也好喝,很卫生。那一种办法比较妥当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是后者。
发扬政治民主,变捂盖子为开盖子,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好办法,也是疏导为上的一个好办法。群众有意见,应当让他们及时发表。群众的知情权,理应得到尊重。信息越公开,政府越可爱。信息越透明,政府越高明。信息越及时,领导有威信。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增加有争议的事物的透明度,只会提高政府的公信度。给公众以话语权,天不会塌下来。捂盖子,往往是捂不住的。与其到了捂不住时,才把盖子打开,不如及早创造各种条件,为百姓提供各种发表意见的平台,鼓励他们把意见说出来,有气放出来,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堵不如疏,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客观顺畅地表达民意,加强舆论引导,不是尊重群众话语权的对立物。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社会与公共利益负责,三者是并不矛盾的。把盖子打开,不是对错误意见不闻不问,而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增强正确的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说法那些错误的意见。这同样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度的手段之一。
烧开水,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实有很多学问。什么时间把壶盖打开,这是一门艺术。经验证明,最好是水温在接近95度时,才把壶盖打开,让水中部分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挥发2至3分钟。而水温只有30度时,则没有必要把壶盖打开。早了和迟了,都不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是判别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还有一点,水不能反复烧,最好现烧现喝。这个道理,尽人皆知,就不多说了。
选稿:上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