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2008-10-23 22:50:16)
标签:

小儿子

瓦房

小手扶拖拉机

老人家

杨斌

杨岗村

分类: 五彩人生

 

    从毛同学当年的家杜墩村出来,下一站将到我的插队故地杨岗15队也就是现在的杨岗村西头。其实,我当年呆过三个队,最初两年的生产队,当过队长的生产队和时间最长的15队。由于时间有限,同时也因为十五队是我最后离开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与十五队的老队长一家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于是我决定就只去老队长一家所在的十五队了,老队长馈赠给我的“财富”,在我这一生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界集镇到杨岗村,道路改变了很多,想起当年我也曾捡砂礓,甚至参与了这条公路的建设,亲手种下过行道树。现在不仅路况变好了,两旁的树长大了,路边不再是低矮的茅屋,而是学校和作坊甚至还有小的超市。偶尔可以见到路边能够通往农家村舍的小路,但是我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进村的路了。恍惚间车子好像到了叉河了,不好,回头,好不容易遇到一个骑小三轮的中年女士,在她的引领下终于穿越不太宽的水泥路,进了村子。那个骑小三轮的女士问我找谁,我说我找杨道行。她指点我,你一直往里走,看到门口有机房的,那就是了。我下了车直奔老队长家。

    王同学后来在班级论坛上描述:“她下车直奔老队长家,一眨眼就不见了。我们跟在后面,稍不留神,不知她拐到哪里去了。”

    待我急匆匆沿着一溜的大瓦房走过去,竟然没看到一个人影,直到看到门前的地里有个中年人在开着小手扶拖拉机犁地。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刚要说:请问你,杨……却发现,似曾相识,仔细认认似乎是老队长的最小的儿子,当年那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于是急忙改口:“你还认识我吗?”他马上就熄了火,扭过头来看着我说:“当然认识你呀!”我说:“你父亲他老人家在家吗?”他说:“在啊!”说着话把我带到他父亲的屋前。老人听说我来了,马上从屋里出来,领着我到儿子的瓦房就坐,也许儿子的房内陈设要比老人更好一些吧。老人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像已经85岁的老人。再看他脚上的皮鞋光亮得很,没有一点灰尘、一丝折皱,身着一件城里人常见的翻领短风衣,向后梳理的头发几乎一丝不乱。从外表看去,根本不会以为他是农家人,而且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走进到老队长小儿子杨斌的大瓦房,这是82年盖的房子很大也很高。不过,我感觉似乎什么也看不清,窗户很小也没有装上玻璃,依然沿袭了过去茅草房的特点,所以让人感觉整个房子里有点黑洞洞的。屋顶是彩条布压在梁和椽子上。有人打开了灯,这下豁然开朗,看清了屋子里有不少家具,似乎是成套的组合家具。彩电、冰箱、沙发、电瓶车,满满当当的一屋子。长条凳、方凳,一点也不少,我们同去的同学站得站坐得坐,一起听着现任村长的小儿子、老队长和我的对话。我们很久没见面了,算来也有近三十年了。记得还是我初到县城的那几年,曾回乡看望过他们,也曾托人帮他们买过当时还挺紧张的化肥等农用物资。当时到老队长家,一家人非要留我们吃饭,并且把自己家舍不得吃的挂在梁上风干的猪肉和攒下的鸡蛋做给我们吃,这些我都记忆犹新。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老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年轻时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解放后因为不适应城市生活从南京的公安部门退伍回家当了农民,从此几乎当了一辈子农村基层干部。眼下几个儿女都不错,两个儿子都是当过兵的人,大儿子在五里江农场当干部,小儿子眼下就是这个村的村长。两个女儿也都嫁了好人家,生活得都不错。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学习都好,都上了大学,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许这是好人有好报吧。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小儿子杨斌村长的说话很有逻辑性,让你很愿意和他对话。他向我们介绍了村子里的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同时也为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感到自豪——他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年刚从扬州大学毕业,长得很清秀。我开玩笑说:老队长,您儿子比您强,官做得比你大呀!

聊了很久了,因为下面还有活动,大家只好起身离开那开着灯的屋子。
我对杨斌说:怎么还没见你的老妈妈呀?他赶紧带我出去,出门见到了老队长的老伴儿,朴实可敬的老大娘。这下好了,老太太不但一下子就认出了我,同时还问起几个插队的同伴。老太太拉着我的手,攥得紧紧地就是不愿意松开。站定了说,走着还是说,一副特别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高兴。要知道老人家也85岁高龄了,且不说花白的头发,脸上的皱纹就像老树的年轮,虽然腰有点佝偻,但老人家精神还不错。

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因为时间缘故,下面我们还要去另一个乡镇,没办法,我只好提出告辞。同学们也开始一遍遍催促启程。可老太太仍然紧握我的双手不肯松开。就这样,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催促,我不得不中断了和大娘的交谈。看着老太太那不舍的眼神,我心中也隐隐有些不舍。老队长的儿子、村长说:你们就别走了,今晚就在这儿吧,我来安排一桌酒席,我们这里也可以安排你们住下。可我们已经将行程排满了,实在没空档了。老队长一家说你们哪天再来啊?我说等你的孙子孙女成家办喜酒,给我个信只要有空我就回来,或者等我彻底退休,有时间好好来住几天,或者你们也可以到城里来看我啊。

重返四十年前的插队故地——杨岗村

    终于,我们上了车,车子发动了,开出村子,有几位老爷子在村口闲聊,其中一位老爷子似乎认出了我,招呼了一句什么。我摇下车窗,和老爷子说话,打招呼。旁边的一位年轻女子看到这情形,不知怎么说了这样一句:你们城里人,还是回到城里好啊!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在这时候这么说,也许这是一句大实话吧!不过,现在也有很多的农村人不是也成了城里人吗?城市和农村虽然依旧有差别,但是这个差别毕竟在逐步缩小,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的决策一定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也许,若干年后,城乡差别就会成为历史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