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枫间雨
枫间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31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维空间与五维思维

(2014-12-09 23:14:01)
标签:

思维方式

杂谈

分类: 哲学帝的逆袭
这大约是一部科幻小说的前言,又或者是一个疯狂理论的开端。

首先花几分钟时间,温习一下多维时空的概念。本文最多只用到七维空间的概念。

零维空间
没有长宽高,单纯的一个点,如奇点。
一维空间
一维空间是一根直线,只有长度。
二维空间
二维空间是平面世界,只有长度和宽度。
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具有长、宽、高三种度量。
四维空间
四维在三维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间的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所谓四维空间。
五维空间
从我们这个宇宙大爆炸开始到某个可能的结果,这段时间上的持续叫四维,而在这个四维时间线上任何一点都有无限种发展趋势。这样从四维上的某一点分出无限多的时间线,构成了五维空间。
六维空间
五维空间上的两条时间线如同二维空间中的两个点(如报纸上的两个对角点)不能直接到达,而将其折叠便可以使它们汇聚在一起(把报纸对折就可以直接到达报纸上的对角点)。正如把二维空间弯曲一样,五维空间也可以弯曲,产生了六维空间,在六维空间中可以直接到达五维时间线上的任意一点。
七维空间
七维空间包括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宇宙结束,所有空间维,所有时间维上的所有可能性,以及在任意两点直接到达的可行性。五维空间是某一点产生无限个发展趋势,七维是所有点即无限点上产生无限个时间线。

如果我们将思维形象化,并将其与多维空间进行类比,那么可以得出五维思维的推论。因为去掉了二维的时间维度,故最高只类比到五维。

零维思维
信息点。同时也是思维的触发点,所有思路的开端。
一维思维
思路。顾名思义,它是一条路,由各个具备因果关系的信息点连接而成。
二维思维
以单个信息点为基础并进行发散性思考,最终形成了多个思路。这些思路的合集是一个思维平面。
三维思维
从一个信息点A跳跃至另一个具备相关性(平行)的信息点B,并在信息点B进行发散性思考,再跳跃至具备相关性的信息点C……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了多个思维平面。这些思维平面的合集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四维思维
单个思维平面中的两条思路如同二维空间中的两个点(如报纸上的两个对角点)不能直接到达,我们同样可以“折叠”一下报纸使它们重合在一起。在思维中,我们只需要无视思路之间的逻辑性,将思路或信息点“强行”放在一起便可。四维思维的特点是缺乏“直观的”逻辑性,因此鲜有人尝试。
五维思维
五维思维是多个思维平面之间的折叠,将不同思维平面上的思路或信息点放在一起,毫无“可见的”逻辑性。五维思维的天马行空无法被常人所接受,我们通常称具备此类思维的人为“天才”或者“神经病”。

仅凭文字描述太过空洞,有图有真相才通俗易懂。

三维思维。两个思维平面,一个是布达拉宫,记为A;一个是羊卓雍措,记为B。平面A与B的联系是西藏。
四维思维。平面B发生了扭曲,天与地连接在了一起。相当于你仰望着天空时,突然想到了脚下的大地(通常人们会先想到天空中的景物,如白云)。
五维思维。平面A及平面B同时扭曲,两个平面相接。相当于你注视着布达拉宫的广场时,思绪飘到了羊卓雍措的天空中。广场与天空有任何联系吗? 

其实所谓的逻辑关系,与思维的尺度密切相关。广场与天空两个词放在一起,自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的尺度太狭小,说白了就是想象力不够。当思维的尺度扩展到两个思维平面时,广场与天空便出现了逻辑关系:
广场>>布达拉宫>>西藏,天空>>羊卓雍措>>西藏。广场与天空是同一个地区(西藏)的两个独立的信息点。

所以在这里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论:
假设我们的大脑本身是备逻辑性的,那么所有脑海中涌现的念头都是具备逻辑性的。只是有些逻辑性是可见的(意识),有些逻辑性是隐藏的(潜意识)罢了。

当你脑海中出现一些“天马行空”的跳跃时,不妨把它们记录下来,不断地变换思维的尺度去思考,一旦你发现了其中的玄机,那么你便领会到了五维思维的奥妙。

而更有趣的是,玄机被发现的时刻,也是新的思路产生的时刻,五维思维在这一瞬间被降到了零维思维(思路的开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你不会想象得到,这篇文章只是因为作者在走路时多看了几眼雾霾,突然就产生了灵感进而创作出来的。实际上雾霾与灵感毫无逻辑关系,持续地思考、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扩展思维(增加维度)才是灵感产生的根本原因。

谨以此文献给通往天才路上的神经病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