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炎黄土地话《道德经》,主要是以炎黄的观点来诠释道德经。不是注解、解释、只是发表个人观点。
其中【原文】、【译文】、【注释】部分均非炎黄所注,只有【炎黄按】为炎黄的观点,在炎黄观点中,炎黄将不拘形式格式,畅所欲言,所以可能有不周之处,敬请大家见谅!
炎黄土地话《道德经》,尽量做到一周一章,以推广老子的道家文化。
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炎黄按:
此章中,老子再次阐述了“阴”胜“阳”的道理。
这在古往今来的工作场合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高级工作场合比如皇宫,往往出现两个皇子争夺皇位而最终是那个不争的坐江山;
工作上选举领导之类也常出现此类情况。
此与后文常看到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意思是一致的。
那么,这是老子思想的最根本吗?
炎黄土地个人以为,这不是老子的最根本思想,而是二级延伸的思想,是妥协的思想。就是无法达到一级思想最高理想的前提下,迫不得已而妥协提出的“次级理想”。
此章节明显显示出老子的口才了,这不是以阐述自己真实想法的角度,而是以说服对方的角度来说的话。
老子要说服谁?就是统治者。
为啥要说服统治者?前面章节炎黄土地说了,就是“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说千万人,不如说“王”一人。
但是“王”是个“阳”人,不是“阴”人,否则他也不会当王,而会退而修道去了。
所以要说服王,既然他想着“阳”,就需要以更“阳”的大饼去吸引他、勾引他,他才会去行动。
所以老子说:你要为万人之王,就要先为万人之下,你才能成为众王之王;或者你要让你的江山千秋万代,你就得做的不要太过火,得先想着别人,不要想自己;你要成就你最大的私心,你就先要得没有私心。
这样的话,可以让人想到佛教的“你下世要享福,这世就要多吃苦”的话。
老子在后文也不断的说着同样的话,比如什么“大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者,盖其善为下也”等等之类。
老子无疑给王画了一个饼。
结果韩信很听话,愿意钻裤裆,他成了万将之将;刘邦很听话,愿意屈王者之膝,拜钻裤裆的韩信为帅,结果他成了万万人的王。
古往今来,听老子一句“后其身而身先”话的人,大多数受益无穷。当然,有些人开始听而后来不听了,所以结局就不得好,则还得说韩信这个例子,就不如张良来的聪明。
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也是这样,没有富贵之前,谦虚谨慎,富贵之后,容易变脸,忘记了以前的聪明。
希望炎黄土地自己有朝一日不要忘记聪明,而成为钻裤裆的韩信了。先自省一下,哈哈。
所以老子在此章中,画了一个大饼,给那些王,让那些王不要太自私,多为他人考虑,等等之类。那么老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这个饼吗?这些饼是老子的最终目标吗?炎黄以为不是。
炎黄理解老子,就是老子想让这些人先善起来,可能善到最后,成了习惯,也就成就了百姓之福,或者这些王二级思想通过了,再传输一级的最高理想。这有些象学习考试一样,参加炎黄土地的八字初级班如果毕业了,再学习中级班,然后高级班,类似考英语的四六级。
那么什么是老子的最终目标?
炎黄土地以为,就是无富贵、无贫贱、无美而无丑、众生平等。
老子让这些富贵之人,先做些不要显示自己富贵的行为,亲民爱民,就是让这些人从表面上先和大家平等起来、表面上先众生平等起来。
你再想想,如果万万人之上的王,真的做的和老子说的一样:“为万人之下,而感受不到权利的作用”,他这个王,做的还有啥滋味?就如当时的尧帝一样,赶紧找人来接替自己,不能再找自己儿子让他受苦了。当然尧帝想让位给哪个谁谁谁当时没有成功。
所以真正处于高位而没有享受权利带来好处的贵者,其实还是很不容易的。无论古今全部一样,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如上所说,所以老子而二级目标如果实现,其实离一级目标也就不远了。
炎黄土地如是说。
话外注:
在此章节中,可能炎黄土地的观点比较另类,容易给人带来些震撼,还请大家不要拍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