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哪些人脉路线(转)
可能用这个标题来概括我的大学生活让人看来实在有些夸张,但是对于我而言,特殊的性格、特殊的个体,也就不算那么的夸大其辞,看到新浪网友今天一直都在围绕“大学里要不要刻意积攒人脉”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本博主对这个话题甚感兴趣,联想到我这大学几年对各种人脉的接触,也便装模作样的唠叨几句吧,
对于这个话题,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拆分剖析,从不同特征的两方面的行为主体进行交叉式的对号入座:
行为主体:大学生
行为客体甲:校园人(包括在校大学生和老师等各种在校人员)
行为客体乙:社会人士
行为主体特征甲:外向型(偏爱社交活动,广泛交朋好友)
行为主体特征乙:内向型(唯好清静自乐,时常少语寥言)
为了更加清晰的明了这种交叉式的人脉交往,请看本博主的自制简图:

图片解释:
以1为例,代表具有特征甲的行为主体仅和客体甲进行交往而此获得人脉,
以2为例,代表具有特征甲的行为主体同时和客体甲、乙进行交往而此获得人脉,
3、4、5、6的意义和1、2类似,
以上部分为对“大学里要不要刻意积攒人脉”这一命题的内涵剖析,
更多的情况下,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进行的线路1和4,即普遍来讲,大学生几乎只和校园里的同学、老师及在校人员打交道,这是最容易和常见的人脉关系网,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校园,来来往往的人群就是学生和老师,同学感情一般来讲很容易构筑,上课、活动、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想没交往都不现实,并且通常来讲,同学情也是比较单纯的而且比较久固的,至于为何把线路4单独的明列出来,只是因为内向型的同学交际面会稍小一些,但是这部分群体和同校同班的同学交往还是没有隔阂的,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是没有太大的胆量走出本班以及邻班接触校园里的其他同学罢了,
对于线路3而言,即便是好于交际的大学生们,通常发生的概率也不是很大,走出校园直奔社会的大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当然,此处所指的线路3并不包括出去做个家教发个传单之类的情况,只因其形式过于简单,若是这也算的话,那么走线路3的大学生会多而又多,这里所指的为自己和社会人士进行的小买卖小生意,或是出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或是有遭于社会不法分子欺骗的心理,或是自己没有形成如何与社会人士进行交往的方式及途径,所以,没有太多的大学生朋友尝试着并顺利走此线路来获得社会上的人脉,
相比线路3,显而易见的是线路6几乎成为了断路,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本身具备的不善交际、喜好清静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几乎不会去主动探索这条线路,甚至在别人的带领下踏上此路都会有畏惧的谨慎心理,通常,这部分大学生朋友绝大多数的更加喜爱某一方面的学术研究,或是自晓钟情甚至精通文学文艺,或是极大兴趣的跟随某位老师搞些理论的学术科研,总而言之,几乎不会尝试着踏入线路6获取社会上的人脉关系网,
进而,线路5呈现出了一头沉的现象,上文已解释,不再多述,
对于线路2,完全是本博主曾经和现在正在走的路线,就以自身为例加以说明,听说南方的大学校园里走此路线的大学生比较多,比如杭州、义乌之类经贸活动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在校园里开店铺颇为常见,在社会上自己从事经济活动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因为地域环境及氛围的差异,北方的高校大学生这种情况确实很少,本博主作为典型的北方人,又身在北方的大学校园,就说一点儿自身在此路线上的经历和感受吧,还请南方高校那些见多识广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多多海涵,不要见笑,
高考时稀里糊涂的错报了专业,选择了工科,依我的性格,不适合工科类的与软件和机器的对话,而更喜欢与人打交道,所以,大学时,我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考试一贯的采取了突击法,由此腾出来的很多时间都放在了社会上,可以这样说,读本科时,我在社会上和在学校里的时间几乎就是持平的,这些时间几乎完全用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当然了,一开始就是处于学习的阶段,只是在学校里游荡,由此认识了很多人,各个学院的各个专业的各形各色的大学生朋友,这些大学生朋友当中有在校团委做助理的,有校及各院学生会的主席、干部,各社团的会长、学科的尖子生、留过级的学长、因犯事儿而留校察看的同学、在读和在职的研究生,涉及到各种学生,有在活动中认识的,有经朋友而介绍的,反正是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的吧,有了这种校园里的宽泛的人脉关系的结果就是我办各种事情都很顺手,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个方面的援助,比如在学校天津老乡会会长换届时,我被大家几乎一致推举为副会长,之所以没成为正会长是老会长希望选个女生来当,又比如院学生会改选部门部长的时候,有个朋友私下找到我说给我弄个某部长当当,我因对学生会这组织不感兴趣而婉言谢绝了,某个其他学院的朋友要组织他们学院的晚会,因租赁活动中心场地的费用有些偏高,问我有没有办法,我继而又找到了正好负责该活动中心的那个朋友,结果便宜了一百多块,便宜的这些钱其实是他们自己私下里挣的差价,因为这种关系而按实价租给了要办晚会的那个朋友,通过这件事,这两人也相识成为朋友,
由此看来,大学校园里的人脉关系网对于需要的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同时有了这样的人脉,也才知道这大学校园里并不单纯,黑暗的事情比比皆是,这就是大学里的人情社会啊,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进社会,是在大二的时候,校园里多如牛毛般的社团,我只加入了一个,名曰:创业者协会,我是副会长,正会长就是管理租赁场地的那个朋友,一个来自湖南的同学,很有头脑,那次我们办了一个活动,以东北大学创业者协会的名义到校外各处招揽家教,和众多家长订好家教信息后,回到学校再出售,我们协会从中赚取一个小时的家教费,就当作是中介费了,大学生找想做家教的很多很多,而我们成了学校里出售家教信息的唯一人,况且我们在校生当作中介,他们很放心,从策划、组织再到和各位家长、同学的协商以及在学校里的出售信息还有协会报酬的分配,形成了系统,由此赚得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考虑上的漏洞而获取的教训,
自那之后,我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更频繁了,有时是和朋友们一起的,到了后来,完全是我一人在和社会人士打交道,和社会人士打交道时,在我不会抽烟的情况下,我的口袋里总会揣着两包烟,两种价位和档次的,见什么人让什么烟,说话办事也渐社会化,以至于在多次交往后,我告诉他们我是在校大学生,这些老奸巨猾的商家都不敢相信,
作为大学生,在社会上打出了一定范围的人脉关系,在班上便成为一种资历,在沈阳读大学的四年,我对整个沈阳几乎已经了如指掌,同学出去办事总是问我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的地点怎么走,坐几路公交,有时班上沈阳本地的同学都会跑来问个他们沈阳当地的地名,
去年本科毕业,收拾抽屉时,翻出了很多很多的名片,遍及各个行业,一张一张的看着名片上的店名和姓名,脑海里便很清楚的回想起和他们打交道时的一幕幕情景,讨价时的你一言我一嘴,交易成功时的喜悦欢颜,还有最开始时我上当受骗的沮丧情绪,每次的交往都是历历在目,最后,我给他们中的很多人发了短信:X老板,我要回天津老家了,要离开沈阳了,祝您财源滚滚,发大财啊!这些长辈岁数的很多朋友也给了我短信回复,说什么再见啊,一路顺风啊,好好干,你小子有前途啊,学业有成啊,可惜,又少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啊各种,
直到现在我还完好的保存了那些曾给过我各种经验和教训的各个社会人士的名片,那是一种见证,一种回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历,
就在去年冬天的时候,还有一位在沈阳合作过的朋友给我QQ上留言:小伙子,在天津还好吧,你们天津有滑雪场么,咱接着合伙干滑雪旅游吧,怎么样?你从天津招人到沈阳来滑雪,肯定比在沈阳挣得还多!
我的真事儿讲完了,以自身的经历诠释了线路2,
之所以更加细致的介绍线路2,一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并且现在正在此条路上前行,二是因为我觉得各种的人脉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确实不可缺少,老话讲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其实不仅仅是光对大学生而言的人脉,人脉关系对于每个社会人都很重要,所以,也便不存在今天的热议话题:大学里要不要刻意积攒人脉?并不是刻不刻意的问题,这是必须要尝试的,也是最终必须要获得的,所以,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说:
如果你是具备特征乙的主体,那么先从客体甲入手,在逐渐的慢慢的向客体乙靠近,
如果你是具备特征甲的主体,那么可以尝试着走向客体乙了,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行走在线路2或5上才可以,不能怕失败,不能怕上当受骗,没有第一次哪会有以后更加宽泛的人脉关系?
最后以改编郭德纲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生活无人脉,此事古难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