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那年,为了能考上重点高中,父亲把我送到了县城里的一所初中,其中自然少不了于叔的帮忙;而且,我和于叔的女儿同班。也是在那时知道了她的名字——于亚丽。
那时。我家里只有一件算是机械化的东西:一把骑起来全身都吱吱响的自行车。亚丽家里已经有轿车了。在穿着上,我们自然是天壤之别。那时的我,可能是出身贫寒的原因吧,从不和家境富裕的学生交往,甚至还有些仇富心理,对亚丽也不例外。按年龄,她比我大两个月,应该叫她姐姐,进城时母亲还特别交待了这一点。可一见到她,就想起那张鄙夷冷漠的脸和那双蔑视的眼神,我强迫自己把嘴巴紧紧闭上。
班里绝大部分同学家里都比较富裕,只有四个和我一样是从农村转来的。初三那一年,面对其他同学的鄙视和嘲笑,我们五个人,整天像只哑巴了的蜗牛一样,默默地埋头苦读。
几次过节,亚丽让我到她家里吃饭,我全都拒绝了。不是不想,谁愿意整天吃食堂里那些白菜,萝卜或者土豆,永远都是一个味道的饭啊!可是也只能拒绝:我无法忍受亚丽那种不屑一顾的表情和像是对待乞丐一样的施舍的眼神。
初中毕业,我们五个“农村贫困户”如愿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我们双手捧着录取通知书,喜极而泣。
在校园里,遇到那些(被我们称为)纨绔子弟,我们第一次从他们面前昂首走过,那是我们两年里最神气的一次。
那天中午,在大街上我们每人用一角钱买了一支冰棒竟得意得有些神采飞扬。没想到对面却迎来那群手握冰淇淋的家伙,可想而知,我们第一次奢侈地买来的冰棒,又成了他们暴笑不止的佐料。
顿时,有种被人狠狠地抽了耳光的灼热般的痛苦,我们狠狠地扔掉冰棒,对视着默默无语,热泪在眼眶里打转。
之后,在车站,默默地分手,回家。
在县城里读初中那两年,过得并不幸福,除了学习,其他各方面几乎都成了那些富裕子弟们寻开心的笑料。顶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我几乎崩溃。幸好最后还是挺过了那一段最痛楚的时光,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所有这些,使我对学校里的那些富家子弟多少有些敌视,而和家境贫寒的同学在一起,总有种亲切感。也促成了我的早熟,将不只是谁说的那句话——“贫穷并不耻辱,但绝不光荣”深深地牢牢地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