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 Harper's Bazaar》的专访(二)

标签:
耶鲁大学mba徐州一中邓文迪中国杂谈 |
分类: 文摘 |
1968年,出生在山东,很快跟随父母来到徐州的邓文迪,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中的第三个女儿,她个子很高,在那个并不重视女孩容貌的时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美丽动人。到处是励志名言的校园里,唯一让她感到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优异的大学,从小到大,这是她所接受的唯一正确而代表成功之路的教育。
http://b0.ac-images.cdnmyspace.cn/cnimages01/1/l_7af4165c6bf083e8c7fd19b88434c7a0.jpgHarper's
BAZAAR:你所接受的正规中国教育,对于你今天的成长道路留下怎样的印记?
邓文迪: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师,共有4个孩子,家里对女儿们要求非常高,除了功课要学好考好,每天要背唐诗300首,背不会大人不让吃饭。那时我全部的理想就是上大学,那时觉得只有考大学,做医生才是人生的正路。至于为什么学医,因为两个姐姐都学工程师,所以我觉得学医今后可以照顾父母吧。他们从小教育我们做人做事都要靠自己努力,知识就是力量,后来觉得这是可以一生受用的道理。
BAZAAR:你一直非常独立,有主见,在人生大事上总是果断勇敢,甚至显得很冒险,这和你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吗?
邓文迪:我初中时,爸妈被调到广州工作,那时工作总是听组织调动的,2个姐姐跟着去了广州工作,弟弟因为还小也跟着爸妈去了广州。我因为在读的中学很好可以直接升高中,家里觉得这样对我学习有好处,就把15岁的我一个人留在徐州。自己上学自己住,一点也不觉得苦,自己做饭为了省事就煮一大锅东西,自己吃上一个星期,相反觉得特自豪,不用父母担心,也能把自己安排得好好的。
邓文迪所就读的徐州一中是当地著名的重点中学,也以体育成绩优秀闻名。而邓文迪的高个子让她成为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但是她仿佛从小就很清醒地明白,体育分并不能在今后真正成为人生或职场的有力支持,因此,她格外刻苦地开夜车补上所有文化课,以优异成绩考过重点线。之后,从去美国加州大学求学,直至成为著名的常春藤大学耶鲁大学MBA,邓文迪的履历表上的每一个经历,即便是没有嫁给默多克,也是足够令所有父母感到骄傲,任何职位都值得托付的人。
BAZAAR:我们一直认为,即便没有嫁给默多克,你也会成为非常优秀的职场精英,因为从小到大,你都非常上进、热爱学习,做事很拼命,但是事实上,你好像是去到美国后才渐渐找到自我的方向,自己的个性,美国教育到底又给了你什么呢?
邓文迪:到美国我第一个发现就是留学生中优秀的人很多,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所以心态很平和,我就是来学习的,大家都打工所以不以为苦,相反很有意思。美国的教育很有特色,它会让你开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又会让你有想自立的急迫感,第一年我的目标就是养活自己,打工,看小孩、由于学经济也做兼职的会计工作,这样倒把英语练好啦,语言一好感觉越来越好,开始有安全感了。学分制课时可以选择的美国大学,只要考试考得好就是好学生,考试,我最拿手!(说到这儿,文迪忽然露出她可爱又得意的神态,好像小女孩般争强好胜的模样)
邓文迪第一阶段的美国大学教育,被自己安排得满满的,充实忙碌得令我们难以想象。6点起床上学,从8点上第一堂课到11点多下课,就要赶去中国餐馆打工做到10点,晚上回家看书直到深夜,4年成功读完加州大学北岭分校。这一段经历至今让她觉得很有意义,就像她一直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自豪一样,在加州洛杉矶,由于和李宁太太陈永妍是室友,她被介绍去李宁公司工作,那是邓文迪在美国第一份最体面而快乐的工作。后来从经营管理几百个人的体操馆,到开发健立宝饮料生意,还带美国孩子夏令营来中国。她不仅学到如何与人打交道、与美国做生意,更在带孩子来中国时发现他们是多么不了解中国。直到她来到耶鲁大学,这份懵懂的对机遇的认识,渐渐在她面前呈现出清楚的模样。而在耶鲁的生活,从她此刻仍旧神往的语气中,看得出那仿佛是她最快乐的青春时光。在耶鲁,她第一次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