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015-05-13 07:57:29)
标签:

文化

http://s6/mw690/0019FSpxzy6QQcS5F0F85&69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古时曾有锺山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的传说。辩材句:作者自注豫章术,生七年而后知。豫,枕木;章,樟木;这两种树小的时候很相像,要长到七年才能分辨清楚。

这两句大意是:试验玉石要烧满三日火才能试出来,分辨枕木和樟木须要待七年后才能分辨清楚。

《放言五首》是作者贬官江州司马途中奉和先期被贬官的元稹的诗。作者以试玉、辨材比喻对人和事的认识,须要经越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认准,不能凭一时一事作出判断。诗句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情理,富于理趣。此名句可用于表示识别、评价人和事须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还可用于表示是正人君子,不做亏心事,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辅佐成王时期,流言其有篡权野心,而后其居东三年,经过成王考证非流言所说,成王亲自请其继续辅佐朝政。谗言足以倾陷贤才,这就需要当权者善于识别真伪贤佞。王莽在西汉末年时,为骗取他人信任,长期假装仁爱待人、恭勤下士,以致公卿咸叹公德,皆以周公为比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伪,谋国篡权才是真。诗人举此两例从反面论证了要识别一个人要经过时间考验,通观其历史,不能草率从事,妄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宋人有诗写道: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此诗讲到了两个典故,少年胯下安无忤是淮阴侯韩信少时曾受胯下之辱,人皆以为怯,而他有远大的抱负,不与无赖少年一般见识,因而安然忍受没有发作。

张良年轻时在下邳的桥边遇到黄石公,这个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曾愕然不平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年少负气,似乎不及韩信。然观其岁暮,韩信建功立业、兵权在握后,却没能坚持学到谦让,不 伐己功,不矜其能,而是以市井之志利其身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其失职泱泱,遂陷悖逆。张良年少负气,而后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 外,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勋,死后被封文成侯。如果不看二人的晚年,就不能得出韩信不如张良的结论。因此可见时间的考验,通观其全部历史对识别人才优劣的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