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26岁的病人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发病,同事急忙用车将他送到医院。到医院时,病人神志不清、呼吸很微弱,血压几乎测不到……。虽经大夫全力抢救,用了所有的办法,还是无力回天,最终的诊断:心源性猝死。
死者年迈的父母、怀孕即将分娩的妻子、亲朋好友悲痛欲绝。看到这生死离别、惨不忍睹的一幕,禁不住大声得疾呼:珍惜生命,预防猝死!
在所有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头号杀手,发病急,死亡率高,那么应如何预防呢?
1、猝死并非完全无先兆
心脏猝死发生前还是有某些先兆的。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一般都有先兆症状,典型症状是出现持续严重的心前区憋闷、疼痛,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不能平卧,脉搏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出现“胃痛”、腹痛、呕吐或拉肚子等胃肠反应者,也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但不能疑神疑鬼)。
2、早逝与忙碌劳累密切相关
跟古月、高秀敏等艺人一样,侯跃文、马季的猝死与他们的常年操劳、旅途奔波、身心疲惫、精神压力有关。此外,马季的肥胖,侯耀文的血脂稍微偏高,也都为他们的猝逝埋下了定时炸弹。超过30岁以后精神压力大、疲劳作战、酒肉无节制、体重超标严重的有关人员尤其要注意。
3、救治不及时,错失抢救良机
侯耀文心脏病突发于昌平区沙河玫瑰园别墅中,家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他的邻居最先发现的,因距离医院很远,邻居就先报了警,警察和急救医生赶到现场时,侯耀文躺在二层卧室的床上,心跳、呼吸以及脉搏都已经停止,瞳孔已经放大。医护人员抢救了40多分钟,但侯耀文没有醒过来。马季先生发病的时候,没有家属在家,只要保姆,并未拨打急救电话,而是把电话先打给了家属,家属半个多小时赶到家后才打电话给急救中心,这无疑延误了救治的宝贵时机。心脏急救有“黄金5分钟”之说,发病时的前5分钟,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4、怎样防范心源性猝死
①保持心情愉悦、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注意养生,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度操劳,给心脏增加负担。注意情绪的大波动,曾有一位老人,中午儿熄刚为他生了个孙子,下午到病房看孙子时,突然张到在病房的地上,经抢救无效死亡。
②及早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去掉促成动脉硬化的因素,保持血管年轻化。
③注意饮食:心血管最怕油腻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丰富的粗茶淡饭,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糙米,多吃豆制品、鱼类等,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降脂食品。
④杜绝不良习惯:彻底戒烟,更不可吸毒;少量饮酒,不可酗酒;饮食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
⑤定期查体或复查,针对疾病立即治疗。
⑥保存好个人就诊病历,以备急诊时供医生参考。
⑦建立个人“健康卡片”随身带,特别是老人、孩子和某些病的高危人群,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血压、慢性病、可能发生的危险突发事件、日常就诊医院等都记录在上面,并向家人和周围人交代清楚,以备应急时争取更多时间。并尽量避免一个人独居,以免临危呼救无援。居家尽量离医院不要太遥远。
⑧使用家用心电、血氧测量设备,时常检测,发现征兆及早就医。
⑨如果身边有人发生心脏骤停,除拨打“120”急救电话外,可用以下方法紧急救治。
a.心前叩击:距患者左胸前乳头部位40~50cm处垂直叩击2~3次。
b.胸外按压:双手重叠,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下半部,按压使其胸骨下陷4~5cm,频率为100次/分。
c.人工呼吸:捏紧患者鼻孔并用双唇包住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限为1秒,频率为8~10次/分。
d.异物排除:于患者背后双手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患者上腹部,快速向内向上方施力冲击数次。
院前自助急救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初步有效的救治,并为后续专业救援队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