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每周一字【名】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说文解字 |
http://www.dfg.cn/big5/mryz/img/91-ming/ming-1.jpg
<會意>字
甲文:「名」,李敬齋氏以為「光也;從戶外有月,會意。http://www.dfg.cn/big5/mryz/img/91-ming/ming-3.jpg,古文戶字,後人借作姓名字。」
金文:「名」,林義光氏以為「夕即http://www.dfg.cn/big5/mryz/img/91-ming/ming-3.jpg之變,象物形,口對物,稱名之象。」
小篆:「名」,從口從夕,人與人在夕(夜間)相見之時,彼此驟難辨識,須口稱其名以告知對方,故其本義作「自命」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自稱己名之意。
其義為:
1.人之姓氏曰名。例如《儀禮‧士婚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
2.人之姓與名合稱曰名。例如《唐書‧選舉制》「初試選人皆糊名,令學士考判。」
3.人之稱號曰名。例如大名、小名、乳名。
4.事物之稱號曰名。例如地名、物名。又如《禮記‧祭法》「黃帝正名百物。」
5.目上為名;即眉目之間。例如《詩經‧齊風》「猗嗟名兮,美目倩兮。」
6.聲譽曰名。例如令名、清名、盛名。又如《國策‧秦》「臣聞爭名者於朝。」
7.功業、功績曰名。例如《國語‧周》「勤百姓以為己名。」
8.文字曰名。例如《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9.號令曰名。例如《國語‧周》「言以信名。」
10.爵位曰名。例如名位、功名、勛名。又如《左傳‧成公二年》「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11.分曰名,即名分。例如《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
12.謚號曰名。例如《周書‧謚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13.量詞,人一位曰一名。例如「一名都頭、二三百名嘍囉。」
14.稱;自稱己名。例如《禮記‧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15.呼;呼人之名。例如《禮記‧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16.指稱。例如《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17.號;稱號。例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
18.聲望異常的。例如名賢、名將;又如《漢書‧張蒼傳贊》「為漢名相。」
19.貴重的,出色的。例如《國策‧東周》「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名器重寶。」
20.大的。例如《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名,名大互言之耳。』」
甲文「名」,謂戶外有光。皜月臨窗,華光如水,照亮了夜中的人們,也映照了靜穆的大地。
我們的心靈也需要這樣一扇窗,如月光慈輝照耀,除去了苦惱陰暗,讓人們獲得了溫暖與關愛。
人,不能自我封閉,如果自己是屋子,要給外面的世界開一扇窗;如果自己是月光,要無私奉獻自己光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便是名的真諦。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森羅萬象因其有名,而易於我們識別利用,使生活得以方便,因而創造了人類文明,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寶藏。
而人因為有了聲名地位後,便易開始為名,而陷進追名、求名、護名、享名的泥淖中,甚或汲汲營營於一生。試想,諺語常道:「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之名望越高,隨之而來的毀謗亦強。故貪圖「名聞利養」之名,會生無盡的煩惱,嚴重者可能名聲掃地,甚至得「千古罵名」,我們應當看淡這些虛名。而賢孝仁德之名,則常受到世人的敬重,真正名滿天下,名垂青史。
古人有名也有字,《周禮》云:「婚生三月而加名。」到二十歲行冠禮時,朋輩送其字,表示已經長大成人,能獨身處事應物。《白虎通義‧姓名》中說:「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紀,尊事人者。名者,幼小卑賤之稱。」故古人為子女取名不忘教誨子女,所以稱名常藉其來警醒自己,命名以忠、信、謙、仁……時時以「吐情自紀」不忘父母的期許。又古人常自稱名以示卑微低下,而常稱他人字則示尊敬,養成謙沖謹慎的氣度,而消除了貢高傲慢之習,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古人的那份諄諄教誨的用心,我們深深體會一二。
孔夫子一生沒忘為萬事萬物「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懸繫著天下的和諧安定,也懸繫著社會的道德風俗,所以《莊子‧天摺氛f:「名,公器也。」孔夫子刪述《春秋》微言大義是正名,而今提倡「八榮八恥」也是為了正名。
古人說:「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管子‧心術》)如果人各己見,違背自然規律及道德法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使名顛倒混淆,社會便失去秩序,最終毀人毀己。所以古人連賜謚號都非常小心謹慎,「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逸周書‧謚法》)
人之聲名,非求之能得,私心求名,損人利己終將「不名一錢」,為人唾棄;而若氣節忠毅,存仁行義,自然「流芳百世」,為後世立下不朽的典型風範。
三國時期的名臣諸葛亮,杜甫為之贊嘆道:「諸葛大名垂宇宙。」而陸游也不能不慨嘆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愛國詩人辛棄疾也以滿腔光復中原的熱情寫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這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節氣概,便是大公無私的精神,從而能使其名滿天下,名聲不朽。
而像秦檜趾χ伊迹胁涣x,連後人也會蒙羞。清朝有個秦大士吟詩道:「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真正的名望,來自於像《國語‧晉語》中所說的:「有溫德以成其名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不是來自於權勢靠山,也不是憑空可得,如果只是欺世盜名,名不副實,爬得越高也將摔得越重。《弟子規》言:「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唐朝時的虞世南被唐太宗稱其德行為一絕,他自己詠詩云:「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可見非那些「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的人可比,所以名芳至今。
古人言:「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人生苦短,我們千萬不能陷入名利的追求,否則一味執著於此,便一生為名利所傷,反而名不得名,利不獲利,為名利所負累,終將煩懮一生,不得不慎!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