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每周一字【悔】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说文解字 |
http://www.dfg.cn/big5/mryz/img/98-hui/hui.jpg
小篆悔:從心,每聲,本義作「悔恨」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心中自恨言行有失之意,故從心。又以每本作「艸盛上出」解,有不斷生長的意味,悔者常不斷自罪自責,故悔從每聲。
其義有:
1. 周易之外卦曰悔,即卦上之三爻。例如《尚書•洪范》:「曰貞曰悔。」
2. 過失曰悔。例如《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動詞,恨;事後自恨失宜。例如《禮記•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4. 改;改正前失。例如《左傳•隱公十一年》:「天其以禮悔禍於許。」
大千世界,萬象紛紜,人在天地之間,仰觀星空浩渺無窮,俯視大地森羅萬象。又隨著四時的交替,有榮枯寂滅,有長幼尊卑,有富貴貧賤,有興衰成敗……儘管人生百態、世事無常,而人們都共同擁有一顆寶貴的心靈,佇立其中,各自展現了生命最美的樂章。
漢字的智慧,就將心靈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心居於中,是忠;心裡有鬼,是愧;招恼J真辦事,是慎;心念昔日往事,是惜;心感於秋時萬物凋零而觸景生情,是愁。更有會意說文的,例如言行有了過失,心裡往往不能釋懷,好像綠草萋萋生長,每每郁郁在心,這就是「悔」。
學習、工作、生活,演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命交響曲。讀書三心二意,不能用心深入,纔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反悔。學習不注重實踐,不能慎思篤行,於是工作上有困難重重,纔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追悔;人生不明理,生活得過且過,驀然迴首,虛度了青春年華,纔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懺悔。
樹下對弈,一局棋因思慮不周,下錯一步,如果醒悟得及時,或許還可以悔棋再來。而假如棋差一著,導致滿盤皆輸,此時也悔之晚矣。又有青年男女,因為不能謹慎對待擇偶婚姻,一時的輕率而又所託非人,空自責於「悔不該當初」,也已是枉然無奈。
史書中記載,戰國時期的楚懷王,聽信了佞臣靳尚和寵妃鄭袖的令色巧言,釋放了秦國殖紡垉x,大夫屈原進諫後,儘管追悔,也已是追之不及,終致擋不住秦國的金戈鐵馬,使楚國灰飛煙滅。親小人,遠賢臣,此國家所以傾頹也,楚懷王儘管有悔,悔而不能省思改過,是無用之悔。
隋朝時期,有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分家產,兄長田真不忍於手足爭利、各自分散,面對院中的紫荊樹追憶緬懷,傷感不已。隨後,紫荊樹一夜之間枯萎凋零,見此情景,田慶、田廣幡然悔悟,明白了骨肉情深,花木也有感應,只有親愛與和睦,互相扶持纔能讓家庭走向興盛,由悔而能悟,由悟而能改,由此而打消了分家的念頭。不曾想,枯萎的紫荊樹又重新煥發生機,如田家一樣走向欣欣向榮,這是有益之悔。
悔,實在來講,就是自己恨自己,鬱結在心中,滋味也並不好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古人對我們的教誨。面對自己曾經犯下的過失,我們不必太耿耿於懷,也不能執迷不悟,因為「徒悔,無益也!」
俗語講:腸子悔青了,也於事無補。面對過失,此時更需要我們反躬自省,亡羊補牢,轉悔為悟,學顏回「不貳過」的精神,不重複犯同樣的過失,纔能真正有益於人生。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正視現在,把握未來,纔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人生態度。
老祖宗告訴我們,「事不三思,終有後悔」「不勤於始,將悔於終」。大致說出了悔的原因,因為言行不能謹慎,過於輕率,又不能瞻前顧後,勤於籌備,纔導致事與願違,纔讓本不該有的悲劇發生。
而如何纔能少悔,而至於無悔呢?孔老夫子早就諄諄教誨我們,要「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聽多看,言行謹慎,就會減少錯誤,避免過失,後悔的事也就少了。總而言之,「慎於始」纔不「悔於終」。
人生無悔,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與理想。「士君子一出口,無反悔之言」,這是言無悔;「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這是行無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哲們為探尋真知,修身求道,有著堅毅不拔「雖九死而猶未悔」的精神。所以,王國維也說人生有一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們凝望世界萬象,感悟生活,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心靈支配著我們的思想言行。我們不希望人生留下遺憾、悔恨,「悔」字的智慧與警戒——您我領悟到了有多少?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http://www.dfg.cn/big5/image/mryz-zt.gif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国学大师 饶宗颐 《汉字五千年》
我饶有兴趣地连续看了好几个晚七。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但联系中国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对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很有说服力。对比其他文字的形成讲汉字的历史,视野开阔,知识性强,其中还穿插一些专家的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袁行霈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台湾诗人余光中
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文化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