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清东陵】

标签:
唐山遵化东陵随拍 |
分类: 古镇思古 |
去年十一假期由青岛返京途中,老庄提议顺便去清东陵看看,于是一呼八应,打把向遵化而去。
路上不太好走,抵达目的地时天已经很黑。那夜,两车的灯光扫在陵区边缘的小路上......
当天晚饭后我们便约定明天一早去陵区拍片,这便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分别来到陵区拍下的晨光中的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内,占地80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
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慈禧等众多清朝帝王和皇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
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
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
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踏着清晨的露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透过衣服的清冷。
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
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最早的建筑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筑物距今也近百年,
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内有着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
这些精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
裕陵圣德神功碑亭,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厚重的墩台四面各辟券门。亭内高6.64米的两统石碑
分别竖立在两只巨大的石雕龙跃之上,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字。碑文由仁宗嘉庆皇帝撰写,
文字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亲书。此碑至今保存完整无损,字迹清晰。
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
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
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
清朝入关以前,已经在关外营建了3座皇帝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这三座陵寝规制各异
,说明当时并无定制。入关以后营建的陵寝,基本因袭了明陵规制,但并非一成不变,
不同时期营建的陵寝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
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
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
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
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
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其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进深54米。
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萨、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
“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是研究佛学和雕刻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
做工精细、装修豪华。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
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
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
部分文字资料选自网络
前一篇: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随拍
后一篇:【冰城】· 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