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海昏侯(5)

标签:
上海闵行博物馆拍摄展览 |
分类: 博物馆院 |
堆金聚币
——上海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之五
五连枝青铜灯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据悉,雁鱼形铜灯是一对,此次来上海的是其中的一座,还有一座则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展出。雁鱼形铜灯由雁首衔鱼、灯罩、灯盘(残缺)、灯座四部分套合而成。整体造型奇特,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雁体态宽肥,颈修长,身两侧铸出羽翼,有短尾,双足并立,掌有蹊。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灯以大雁颈脖为导烟管,将油脂燃烧产生的烟雾导融于大雁腹部水中而达到室内清洁。整器造型写实、设计巧妙,技艺高超、保存较好,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集美观与实用一体,体现了汉代的美学理念和制造水平。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闲情雅趣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汉初治国,崇黄老之学,循无为而洽;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受到统治阶层的极大推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由此正式确立。儒教一尊渐成大汉风尚,传习儒学亦成街巷热谈。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及大量儒家经典,是为实证。
展厅尾端展出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复制件)
展厅尾端,呈现的一件刘贺墓主椁室西室出土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复制件)。孔子徒人图漆衣镜,衣镜整体呈矩形,正面为抛光镜面,背面为素面,四角与中部各有一半环状钮。镜框围在铜镜四周,镜盖在镜框内,有铜合页将盖板与镜框相连,可开合。其镜匣上绘有孔子及其五个弟子画像,图像两侧为墨书记载该人物生平及言行的传记。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画像中的孔子头戴小冠,长须,着深色长袍,穿翘头履。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镜匣四周边框用白色粗线条勾绘边线,分割出相对独立的空间,内绘神兽和仙人图案,如西王母、东王公、羽人以及白虎、仓龙、玄鹤、凤凰等。将东王公神格和图像的出现时间,由东汉提前到了公元前1世纪,为研究汉代神仙图像提供了珍贵的新线索。而为了进一步讲述,主办方还通过视频和详细图解解析这一文物故事。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
闵行博物馆《相遇海昏侯》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