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2)

标签:
四川杜甫草堂成都拍摄2 |
分类: 旅游足迹 |
杜甫草堂
(二)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