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书院
在广州越秀区起义路和惠福东路交接路口,有一座青砖黛瓦、古香古色的院子,十字街道车水马龙的喧嚣似乎也侵扰不到它的幽静。事实上在广州市建道路历史上,这座建筑还曾受到过很特殊的待遇——当年广州的中轴线道路都为它修改过方案,它就是已经有323年历史的青云书院。
位于广州越秀区起义路和惠福东路交接路口的青云书院,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原为梁氏家庙。如今这座历经百年沧桑几度沉浮的书院,在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结合推广下,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北京路商圈附近的“网红”打卡点,年轻人既可以在这里叹咖啡、品生活,还有可能在这里遇到文坛鸿儒、艺术巨匠。青云书院在今时今日,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一度面临被拆危机。
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建成于清康熙四十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供奉孔子弟子梁鳣、春秋时梁国君主梁康伯以及赞助兴建祠堂的各房先祖神位,故亦称梁氏家庙,又名梁氏千乘侯祠。
如今在它的正门口,依然抬头可见“先贤前千乘侯祠”几个大字,书院大门前两侧为马台墩,青砖墙石脚,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据史料记载,梁姓九世先祖叔鱼公梁鳣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被封为千乘侯,为鼓励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梁氏先圣,梁氏祠堂也因而被称“千乘侯祠”,后因青云书院正门及门上的“先贤前千乘侯祠”石匾。
青云书院曾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清同治五年(1866)又进行一次重修扩建,增建了西斋(昌后堂)。扩建后的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在当时也是广州占地面积较大的一间宗祠书院,培养了不少英才俊彦。相传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银行家、政治家梁士诒就曾在年轻时于此短暂求学,而这段缘分也为青云书院后来能保留300多年至今埋下了重要伏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