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坊
去了慧因高丽寺,来到浴皓湾景区,在这景区附近看到有个很壮观的牌坊,吸人眼球。走近一看,原来就是示意图上标注的杭州武状元坊。据介绍,武状元坊是三台山路浴鹄湾西侧的一个牌坊,始建于1214年,2003年重建。看上去很有气势,印象中记得岳飞曾经考过武举,在校场比武,留下“岳飞枪挑小梁王”的千古佳话。心想会不会是为岳飞立得牌坊,徜或是为那个历史人物所修以志纪念。谁知看了介绍,南宋是刘必方这个武状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知名度可真是不高,考取武状元之后,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也没见有什么举世瞩目的突出战绩,史书上记载不多,只能说明这个武状元很是有钱,能在当的时杭州西湖附近,修建这样壮观的牌坊,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但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南宋时,南高峰顶曾设比武露台。嘉定七年(1214),右榜武状元刘必方(一作刘必万)在南高峰麓赤山道口立武状元坊。2003年重建,以志古迹。杭州武状元坊,位于后赤山埠附近。据史书记载,南宋嘉定七年(1214),武状元刘必万(有记载为刘必方)在赤山立武状元坊。现在杭州以宋代之样式,重建了武状元坊,以反映杭州古代科举文化。让现在的年轻人对古时封建科举的武状元也有个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