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暮雨
从乾隆坊出来,目的地还是富义仓。
乾隆舫东面是卖鱼桥,离信义坊不远,在卖鱼桥附近的东北方向,就是有名的江涨桥,这个桥有些典故,杭州有“江桥暮雨”之说,也是杭州八景之一。据《湖墅小志》载:江涨桥与华光桥作八字式,河面极为开阔,有时暮雨萧萧,颇有诗意,这就是著名的“江桥暮雨”。聂大年曾填有《临江仙》词:“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廓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归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蒙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此词既使江桥、暮雨、渔火等融会一体,又以暮雨统慑诸色,实乃为“江桥暮雨”的最佳写照。
在乾隆舫可以看到这座桥,来到桥下,可以看到桥下的桥墩上还有很多诗词歌赋和书法。也有江涨桥的文物简介牌,在如何保护古文物古建筑的问题上,这一点杭州做的很好,非常好,值得其他二三线城市效仿和学习。随着时代发展,怎样保护古建筑?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而不是把老祖宗的宝贵遗产一拆了事,这是摆在当前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江涨桥在杭州市拱墅区境内,长约95米,宽约20米,横跨京杭大运河,东起大兜路,西至湖墅北路及信义坊,桥东北侧有大兜路历史街区及香积寺,东南侧有始建于清光绪六年的富义仓遗址。相传远古江海潮涨至此而得名。桥始建于北宋,元末毁,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为三孔石拱桥,驼峰巍直立,成为运河船只终到杭州的标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的拱桥。
据说,自古以来,这里是辐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据嘉靖《仁和县志》记载,在宣德年间(14261435年),僧觉微改为石弯桥,踩石级过桥,十分宏伟,光绪《湖墅小志》里称湖墅八景之一的“江桥暮雨”即以江涨桥为背景,描述暮雨萧萧、入夜蟹火渔灯点点如繁星的景貌。
民国时期,江涨桥改为混凝土桥面。建国后,在原有石桥的基础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其时,两岸原有的平房与瓦舒、舟影点点,曲折而狭窄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一种修然闲淡的节奏弥漫其中。1993年,运河改道重建,拆除了原江涨桥,至1995年新大桥投入使用。如今,各色游船与货船依然行驶在大运河上,宽敞平坦的大桥和两岸秀美的风光,彻底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江涨桥的西北侧建有一水上巴士码头,市民和游客可在该码头乘坐水上游船游览大运河两岸的各个景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