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行馆
前面已经介绍了三个部分。今天继续介绍石湾陶瓷历史文化展的第四部分。作为陶瓷博物馆的重点“石湾陶业二十四行”馆,主要展示明代到解放前,石湾制作日用陶瓷的二十四个行业的主要产品。
石湾陶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行会基本按产品类别、工种类别和地域界限来划分,是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组织形式,各自定有行规。“内而厘定行例,以杜内部之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界之滥入。”行会之间不准互相模仿和侵越。最初只分有八行,至清末民初增至三十多行。除了其它辅助工种如制釉、砌窑、搬运、杂工之外,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有二十四行,各行会都冠以堂名。行会的出现,证明了石湾明清时期陶瓷生产已经逐步进入规范化的经营。从二十四行中,可以看到石湾陶瓷产品的丰富多彩。
石湾陶业行会始创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是石湾陶业兴盛的时期,而订立行例的,传自天启年间(1621-1628年)。最初只分为八行,到清代有22行,至民国发展36行,到新中国成立后行会自然消亡。
在明代最早成行的有:大盆行、埕行、边钵行、横耳行、钵行、白釉行、黑釉行、扁博行。
民国期间36行,除了主要的“二十四行”之外,还有:从大盆行之中分列出来的海口大盆和水巷大盆、洋瓦行(又叫鬼瓦行,后归入花盆行)、瓦镬行(行业很窄,产品形状似铁镬,后消失)、金釉行(产品以炉为多,后无存),以上是生产产品的行会,还有8个行会属陶瓷业工种的:陶釉行(制造釉料)、砌窑行、开满行(横耳行灶上工人组织)、跛篱行(负责搬运产品上落窑灶及开装灶和清理工作)、担泥行(陶泥运输)、落货行(搬运产品落船及装叠)、车面作坊(制作车面)、木柴行(加工木柴燃料)。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百六十行都挡不住,分工越来越细,您想一下,仅佛山石湾这个制作陶瓷的小地方,行会竟然很早就分了二十四行,到了民国,就有了三十六行,呈现增长态势,由此看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分工有效的保证了陶瓷市场的秩序,各行会按照自己的市场需求决定本行会的从业人员和生产规模,做到有序竞争,相互不能越界,各自看好自己的资源,守护好自己的市场,保护好自己的产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以想象,在上古时代,慢慢形成的这个市场机制,有效的杜绝了无序化生产的粗放式生产和经营,很有些早期集约式经营的萌芽,看到这儿,不由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高超智慧,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市场机制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吸取和借鉴的!看了这个陶业二十四行馆,让人对旧中国的行会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
行会的认识。行会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业组织,英文音译为“基尔特”,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两种,是封建社会手工业者或商人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中国隋唐时(公元六世纪起)城市中有行,宋代有团行,明清行帮(行会)组织更发达。行会在反对封建主压迫和促进工商业发展起过作用,但因它本身带有封建垄断性质,在商品交换范围扩大后,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欧洲起源于公元九到十世纪,十一世纪后发达,在资本主义发展时随之消亡。中国行会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渐衰落。
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分布图。石湾在明代中叶由改为乡建制后,自北至南分为上中下三约,俗称上窑、中窑、下窑。这里用陶瓷微塑形式,再现清末民初石湾陶业二十四行的分布情况,反映出石湾陶瓷史上的繁荣景象。
金箱行,堂名德庆堂。
主要制作瓦棺、聚宝盆、神像等。
陶工之家
陶师是陶业尊奉的祖师虞舜。《史记》有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的叙述。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虞舜,曾教人们制作陶器。石湾陶工均有祭祀陶师的习俗。
陶工之家。 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称,陶业兴盛,务陶者众。清代繁荣时期,石湾从事陶业就有六万多人。世代陶工为陶瓷发展付出了辛劳与智慧。长年累月与泥沙水火打交道,创造出无数精美的陶瓷产品,也炼就了纯朴刚实,刻苦耐劳和坚毅勇进的品格。陶工生活与陶息息相关。本馆重现民国期间的陶工家庭状况,作为居所也是家庭小作坊,反映出昔日陶工的生活环境和石湾风貌。
缸行,堂名陶明堂。
主要制作大小缸类。包括糖缸、茶缸、双釉缸、粥缸以及沙塔、萝卜塔、龙埕等。
缸行,堂名陶明堂。主要制作大小缸类。包括糖缸、茶缸、双釉缸、粥缸以及沙塔、萝卜塔、龙埕等。
塔行,
堂名翠贤堂.大小塔类,多数为底宽而平的坛子(广东人称坛为“塔”)。包括内外不上釉的文塔、粉塔、糖塔,以及盛豆腐乳的南乳塔等。
缸行,堂名陶明堂。主要制作大小缸类。包括糖缸、茶缸、双釉缸、粥缸以及沙塔、萝卜塔、龙埕等。

埕行,堂名五社埕行。主要制作酒埕、油埕、蒜头埕等大小埕类。
埕行,堂名五社埕行。
缸行,堂名陶明堂。
白釉行,浚明堂。
白釉行,浚明堂。
白釉行,堂名浚明堂。主要制作各式枕头、筷子筒、痰盂、水洗、笔筒、饭鼓和各种小盆、小罐、小罂等。品种有200多个。产品最初以内上白釉为标准,故称为“白釉”。后来兼上其他釉色,产品外多上绿釉。
白釉行,浚明堂。
钵行,堂名永照堂。
钵行,堂名永照堂。
钵行,堂名永照堂。
钵行,堂名永照堂。
钵行,堂名永照堂。主要制作大小钵头。最大的是双顶钵,最小的是蒸钵仔糕用的糕钵。
大盆行,堂名陶艺堂。主要制作大小盆类。包括黑釉、黄釉以及砂盆、大黄埕等。由于行头较大,故又以地区分为“海口大盆”和“水巷大盆”。
水铫行,堂名陶宝堂。主要制作盛酱料、装水用的容器等。
水铫行,堂名陶宝堂。主要制作盛酱料、装水用的容器等。
水铫行,堂名陶宝堂。主要制作盛酱料、装水用的容器等。
水铫行,堂名陶宝堂。主要制作盛酱料、装水用的容器等。

古玩行,同庆堂。 主要制作美术陶瓷,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等系列。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故又称为“公仔行”。
大冚行,堂名陶庆堂。主要制作大小瓦樽、饭唛、无釉花盆等。该行主导产品为瓦樽,用匣钵套烧,石湾人称匣钵为皮.。本是窑具的皮冚,制成瓦盆作为产品,故称为“大冚行”。
古玩行,同庆堂。主要制作美术陶瓷,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等系列。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故又称为“公仔行”。
古玩行,同庆堂。 主要制作美术陶瓷,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微塑等系列。人们爱称石湾美术陶瓷为石湾公仔,故又称为“公仔行”。
黑釉行,允贤堂。各种企盅、平盅、瓶、樽、墨碟、乳钵、油壶等200多个品种,产品大多数上黑釉,故称。
边钵行,堂名保业堂。主要制作大小饭煲。因饭煲口内有沿边,煲状似钵,故称为“边钵”。
高博行,堂名陶义堂。主要制作化工和农用的不上釉的大小容器。与“扁博”相比,其产品肩膊位置较高,故称为“高博”。
高博行,堂名陶义堂。主要制作化工和农用的不上釉的大小容器。与“扁博”相比,其产品肩膊位置较高,故称为“高博”。
横耳行,堂名陶熙堂。主要制作大小粥煲。因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故称为“横耳”。
横耳行,堂名陶熙堂。主要制作大小粥煲。因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故称为“横耳”。
横耳行,堂名陶熙堂。主要制作大小粥煲。因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故称为“横耳”。
横耳行,堂名陶熙堂。主要制作大小粥煲。因煲耳(把手)在煲身横出,故称为“横耳”。
扁博行,堂名陶庆堂。主要制作盛潲水用的各类容器,又称“猪煲”。
生金行,堂名其余堂。主要制作收藏尸骨用的坛子,俗称“金塔”。其产品胎质较薄,故又名“薄金”。
红釉行,堂名卿云堂。主要制作祭祀用具。包括宝炉、烟灯、烛台以及莲子罂等。产品多数上红釉,故名。因多为低温烧制,又称为“甑釉”。
红釉行,堂名卿云堂。主要制作祭祀用具。包括宝炉、烟灯、烛台以及莲子罂等。产品多数上红釉,故名。因多为低温烧制,又称为“甑釉”。
红釉行,堂名卿云堂主要制作祭祀用具。包括宝炉、烟灯、烛台以及莲子罂等。产品多数上红釉,故名。因多为低温烧制,又称为“甑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面盆行,堂名虞镜堂。主要制作大小面盆、糕盆等。
尾灯行,堂名明艺堂,主要制作香炉、烛台、灯盏等祭祀用品。
尾灯行,堂名明艺堂,主要制作香炉、烛台、灯盏等祭祀用品。
茶煲行,堂名陶裕堂。主要制作大小茶煲。
茶煲行,堂名陶裕堂。主要制作大小茶煲。
茶煲行,堂名陶裕堂。主要制作大小茶煲。
茶壶行,堂名陶本堂。主要制作各种茶壶、茶杯。包括白身茶壶、青花茶壶和红泥茶壶等。

茶壶行,堂名陶本堂。主要制作各种茶壶、茶杯。包括白身茶壶、青花茶壶和红泥茶壶等。
盏碟行,堂名联庆堂。主要制作各种埕的封口盖,以及油盏等。
花盆行,陶艺堂。各种花盆、栏杆、花窗、瓦脊、水垌等。现代的园林陶瓷、属花盆行范围。过去曾划分过有“瓦脊行”和“洋瓦行”
行业的组织工作
行业的组织工作
行业的组织工作
电具行。主要制作电器安装用的各种瓷具,又称“电瓷”。
电具行。主要制作电器安装用的各种瓷具,又称“电瓷”。
挂壁廊,石湾的陶艺器皿观赏与实用并重。
挂壁廊,石湾的陶艺器皿观赏与实用并重。
挂壁廊,石湾的陶艺器皿观赏与实用并重。挂壁是墙上的装饰之一,题材多种多样,表现多姿多彩,虾蟹、花鸟、虫鱼、龙凤、瓜果、蔬菜等配以各色釉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挂壁也是一种容器装饰,插上或种养常绿的植物,更添观赏情趣。
挂壁廊,石湾的陶艺器皿观赏与实用并重。
挂壁廊,石湾的陶艺器皿观赏与实用并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