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牛泉
下山的途中,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从这里再往下走,就是孝牛泉。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龙门景区的秀丽,“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从山上经过缓慢下行到了这里,年龄大的的游人由于体力不济而气喘吁吁,在这儿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如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前面路过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看到了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在真武殿附近我们能看到一眼泉,这眼泉叫“孝牛泉”。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一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当赵屠夫绑了母牛即将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喊叫,于是就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看见牛卧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他想,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了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了甘泉。这个传说的情节十分动人,其中的内容反映出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让我们看图片吧!
石壁上刻有“普陀南海”四个字
石壁上刻有“纪念诗”的摩崖石刻
石壁上刻有五个字
下山的台阶
圣父母殿
圣父母殿的文字解说
景区的导游示意牌
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
游人到此可以休息一下
摩崖石刻
孝牛泉的文字解说
孝牛泉的石刻图画
孝牛泉的雕塑
孝牛泉的泉眼洞口
孝牛泉的摩崖石刻“红尘不到”
孝牛泉的摩崖石刻“别有洞天”
孝牛泉的摩崖石刻“引人入胜”
孝牛泉的摩崖石刻“孝为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