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方法

标签:
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系统论进化论比喻 |
分类: 研究心得 |
http://s6/mw690/3f0fda9b4cf8bb3a54215&690
智能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的论证效果是否没有实证方法强?理论分析方法是间接的方法,任何间接的方法都可能出现中间环节的错误,从而导致论证失败。但是理论方法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论证方法。我们不可能将任何问题都通过实证分析来完成,理论方法是相对快速和高效的方法,理论方法的效率是实证方法效率的百倍甚至万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理论分析的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的基础工具。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通用的理论根基,我觉得系统论和进化论是智能科学研究的根基,生物是进化发展而来的,运用进化论能够从时间纵轴上了解生物系统发展演化的规律,对比个体发育的重演,可以清晰地看出生物系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不仅从道理上明了,而且为分析系统结构构成和演化提供有效指导。系统论则从横向上分析,揭示系统整体特征,揭示系统是如何维持运转和呈现功能的,系统之上还是系统,这种分级系统能够将系统各部分呈现的属性叠加继承,还能分析出系统突现出的整体属性,这样大大小小的属性就完整地揭示出来。运用进化论和系统论,我们就能够非常精确、非常合理地揭示系统规律,乃至连细节都不会遗漏。
理论分析比实证分析的优势。当我们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理论分析就成为强大的工具,一个现象、一个事实,套用理论工具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就好像当我们听到门口的说话声,我们就知道谁在说话,说的什么意思,进而掌握局势动态。“无他,唯熟尔”。这在实证分析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实证分析如果不借助理论工具,功效是不能得到延伸和放大的,实证分析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因为我们观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依靠实验验证的客观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得到的实证结果是固定的,不像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大量别人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理论验证迅速得到大量结论,产生系统化认识。
理论分析方法的不足。理论的基础是分析模型的建构,分析模型是思维体系中的模型,这些模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需要经常验证,因为有时候人们会想当然,这种想当然是无法察觉的,只有经过验证,才能发现理论中的不足。理论必须经常运用观察到的现象去丰富经验,才能保持理论的客观性,才能维持理论的效能。就像气生根植物,再枝繁叶茂,最终还是需要接触到水源和土地。好在现代科学积累了大量的观察数据,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二手数据,大大提高获取理论经验的效率。二手数据并不是都不可靠,甚至很多别人通过科学手段观察到的二手数据,非常严谨,比我们常人的观察数据更可靠。
举一反三的作用。事物之间有着相似性,当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后,经常可以遇到相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直接套用模型,从而提高认识的效率,这就是举一反三的作用。人们常用比喻,比喻就是用一种模式去描述另一事物的属性,通过比喻我们可以很方便、很简洁地表达一个事物的属性。因为语言是串行的,如何才能使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这就需要对模型进行抽象和指代。当理论逐渐丰富后,能够用抽象指代的事物越来越多,于是思维效率和表达效率都会逐渐提高。我们是如何确定对象属于哪个抽象模型的呢?一种是通过观察,了解某方面的属性,去寻找对应的模式,另一种是通过别人的表述,直接获知对应模式的信息。有一些非常常见的模式,这些通用模式经常为大家所熟悉,比如线性模式、指数曲线模式,正态分布,对称、循环等等。这些模式可能占所有出现模式的80%以上,所以运用模式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对于新出现的模式,我们再通过更多的语言详解表述清楚。
理论分析的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思维模型,无非就是通过一个模型,熟悉和描述事物运行原理,评估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结构。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和整体理论发展水平的局限,我们所建立的模型只是一定复杂水平和一定认识水平的模型。我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模型,在100年前的认识肯定与现在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简单的机械模型,可能差距小一些,对于人脑、生物机理、复杂系统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对人脑的认识模型,与若干年后进行比较,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也没有办法,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理论模型,我们只能尽可能用最先进的理念去认识事物,希望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加完善,但是我们无法冲破历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