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对董路垃圾场边的守望者评论 |
灯下拜读董路“垃圾场边的守望者”第六章之感受。
无论是足球还是体坛周报,对于读者来说只不过是用一块五毛钱,去买可读性的新闻和评论。好就夸,不好就骂。衡量的标准就是这钱花的值不值?甚至到了网络时代,还拿这种报纸不大当回事了。
说句实在的,现在很有一部分读者,只是奔着几个著名评论员和名记的文章去买报纸的。如毕熙东、董路、李承鹏、冉雄飞、周文渊……
广州的足球报就出过笑话,卖性药的厂家,都嘱咐报摊,把性药广告必须夹在有李承鹏那篇评论的页里,因为读者买到报纸首先就找他的评论,可见知名记者威力无穷到了何种地步!
说董路是个情种,此言一点都不为过。他对足球和体坛周报的感情仍像年轻人的初恋一样,痴情真挚,像是一把火,燃烧在心里头。尽管读者谁也到不了这种痴迷的程度。董路在此章中,猛夸这两家报纸,因为那里是他的发祥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他为人仗义的体现。有人会说那里给的稿费多?但是,不要忘记那儿不是每个记者(8000多名呐!)都能在上面登文章的。
从一个普通学理工的大学生,经过十三年的风霜砥砺,而成为中国足坛的一代名记,这钢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我几乎每天都在写稿,我的书包里永远会装着一本稿纸以及七八根各式各样的笔,以确保只要拥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就随时可以开工。”这就是结论。
董路每星期写稿几乎有五万多字,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文章却几乎没什么重样的!要知道中国常用的词汇就那么多。文章朴实无华、毫不造作,却是生动活泼、老幼皆宜。本章中还奏出了一段华彩的乐章:……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