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开春之后,
公园及野外的鸟儿逐步多了起来,也更加活跃。3月17日特意到人民公园观鸟拍鸟,但天公不做美,进去之后不久就下起了雨。好在鸟点附近有个凉亭,在那里躲雨时还能观赏到几种鸟,今天再给各位老师汇报拍摄到的白颊噪鹛,其中后面六副照片是三月底在修水游玩时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白颊噪鹛(学名:Garrulax
sannio)是雀形目莺科噪鹛属,中等体型(25厘米)的灰褐色噪鹛。尾下覆羽棕色,特征为皮黄白色的脸部图纹系眉纹及下颊纹由深色的眼后纹所隔开。偏高的铃声般叫声和唧喳叫声,以及不连贯的咯咯笑声。虹膜-褐色;嘴-褐色;脚-灰褐。亚种有细微差异。中国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鸟(comis)脸色较白,华中的亚种(oblectans)比东南及海南岛的指名亚种多橄榄色。
白颊噪鹛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地。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集群个体从10余只到20多只不等,有时也见与黑脸噪鹛混群,多在森林中下层和地上活动和觅食。善鸣叫,叫声响亮而急促,其声似‘jeer-jeer’,‘吉呀,吉呀’地反复鸣叫声,尤其是清晨、傍晚和天气晴朗时,鸣叫更为频繁,常常一只鸣叫,引起群中个体相互对鸣,经久不息,鸣声甚为嘈杂。白颊噪鹛繁殖期3-7月。通常营巢于柏树、棕树、竹和荆棘等灌丛中,距地高1-6m。巢呈碗状,主要用枯草茎、草叶、竹叶、蕨叶、稻草、细藤、松枝、松叶、麦茎和棕丝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茎、草根、松叶、竹叶、棕丝等。
白颊噪鹛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