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1.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为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花斑、明斑、大雁。白额雁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雄鸟体长约70厘米,雌鸟较小,雌雄相似。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白斑后缘黑色;头顶和后颈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亦为暗灰褐色,初级覆羽灰色,外侧次级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颏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细小白斑,前颈、头侧和上胸灰褐色,向后逐渐变淡;腹污白色,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两胁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红色,脚橄榄黄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额上白斑小或没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块斑。
2.

白额雁虽然栖息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但它们更喜欢陆地,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或是觅食或是休息。在陆地的时间通常较在水中的时间长,有时仅仅是为了喝水才到水中。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亦善游泳,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常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飞往陆地上的觅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栖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
3.

白额雁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带富有矮小植物和灌丛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苔原等各类生境,从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带均可被利用。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和农田。繁殖在在第3龄时性成熟和首次繁殖。对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开始繁殖前的冬天,对的结合较为稳固,一旦形成,不再变化。求偶行为和其他雁相似,首先是彼此进行头浸水运动,同时张翅和鸣叫。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达繁殖地,不久即成对或成家族群分散开来觅找适合的营巢地。
4.

白额雁在中国为每年8月末9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向越冬地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在停息的地点也常见它和豆雁、鸿雁等雁类混在一起,或许是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为一致的缘故。迁徙时集成大群,无论飞行、休息和觅食均在一起,飞行时常排成单列飞行,边飞边叫,叫声甚高。到达越冬地后,常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
白额雁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而且较分散;阴雨天、冰雪天以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而且不大活动。迁离中国的时间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大多是一些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春季迁徙群多以成对和家族群居多,群体的数量比秋季为少。
5.

白额雁分布于西伯利亚、北美洲极北部、欧洲、格陵兰岛、日本、印度、缅甸、里海、黑海、地中海、西至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以及中国黑龙江、辽宁、新疆、西藏、东部沿海各省至台湾、西至湖北、湖南等地,多栖息于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北部。
6.

白额雁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并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7.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8.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9.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0. 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白额雁相关资料来自网络。谢谢浏览,请教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