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十三日那天在南矶湿地观赏候鸟,当我正在湿地湖堤上观看拍摄灰鹭的时候,突然头顶上方飞跃过来一只鸥类候鸟,来不及多想,赶紧掉转镜头跟随拍摄,机会难得啊,而且对我来说观赏拍摄到了一种新鸟,这份喜悦之情,反正当时心里挺满足的,事后上网查询,我拍到的应该是“须浮鸥”,请各位鉴赏指正吧!
1.
须浮鸥(拉丁名:Chlidonias hybridus;英文名:Whiskered Tern
),鸻形目燕鸥科浮鸥属。
体型略小(25厘米)的浅色燕鸥。腹部深色(夏季),尾浅开叉。繁殖期:额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额白,头顶具细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幼鸟似成鸟但具褐色杂斑,与非繁殖期白翅浮鸥区别在头顶黑,腰灰色,无黑色颊纹。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或黑色;脚-红色,叫声:沙哑断续的kitt或ki-kitt声。
2.
须浮鸥喜结小群活动,偶成大群,常至离海20千米左右的内陆,在漫水地和稻田上空觅食,取食时扎入浅水或低掠水面。
3.

须浮鸥分布范围:
繁殖在非洲南部、西古北界的南部、南亚及澳大利亚。亚种swinhoei为季候鸟,繁殖于中国的东半部;冬季南迁,有些鸟在台湾越冬。
4.
须浮鸥目前栖息的环境相当狭窄,且受到日益增强的人为因素影响,如何保护好其生存栖息地显得十分迫切。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5.
6.
7.
8.
9.
10.
11.
12.
须浮鸥资料来自网络。谢谢浏览,敬请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