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月20日到渔湾湿地休闲游玩拍摄冬季小景时,突然发现在湿地池塘芦苇丛边有两只野鸭在栖息觅食,通过镜头放大仔细观看发现是绿头鸭,另外还有几只黑水鸡;元月27日再次去观赏拍摄时,只看到黑水鸡还在。今天接着贴黑水鸡的图片吧:
1.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别称:鷭、江鸡、红骨顶。全长约33cm,中型涉禽,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
2.
黑水鸡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频频游泳和潜水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 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3.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的中国大部地区。在北纬23°以南越冬。为较常见留鸟和夏候鸟。
4.
栖息于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苇塘、水渠和水稻田中,也出现于林缘和路边水渠与疏林中的湖泊沼泽地带。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400—1740
米。
5.
期4-7月。雌雄成对单独繁殖,有时亦成松散的小群集中在一个苇塘中繁殖,巢间距最近为1-3m。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中或水草丛中,有时也在水边草丛中地上或水中小柳树上营巢,周围均有芦苇或高草掩护,巢甚隐蔽,呈碗状,主要由枯芦苇和草构成,内垫芦苇叶和草叶。幼鸟上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棕黄色,颏、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
6.
人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或潜入水中到远处再浮出水面,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和潜行达10米以上,能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
7.

鸡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这不像是黑水鸡,可能是秧鸡?!
16.

17.

18.
19.
20.

谢谢浏览,敬请指导!
加载中,请稍候......